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约翰·密尔坦陈其思想受到妻子哈瑞特的深刻影响。通过对两人交往关系的考察,特别是对密尔所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论自由》这两个文本的细致分析,可以明晓哈瑞特对这些著作的贡献。由此,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密尔写就的那些文本的思想内涵,更好地定位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这一梳理也彰显了哈瑞特那些新颖独特与富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提醒人们在密尔的思想体系中不应忘却哈瑞特曾经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刘沫潇 《海外英语》2013,(22):230-232
约翰·弥尔顿1644年所著《论出版自由》重申了新闻业的根本原则和精神:捍卫言论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审查制度。由于该书在世界新闻史上地位显赫,在当代国际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值得中外学者深入研读探索。该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论出版自由》,并结合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论述弥尔顿的观点。在追求民主、自由及文化保护方面,东西方学者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相似文献   

3.
《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宣文本的非文学特性与古诗词的文学特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对《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秦思撰文《中国"龙"翻译的文化误读》指出,中国文化中的"龙"被翻译为dragon完全是误读和误译,误读会以曲解甚至流失文化信息为代价,这是翻译不忠实的表现。龙的误译是18世纪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最早dragon被误译为龙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后,这是中国与美英等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由主义自严复始,它始自1903年由严复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由主义经典《论自由》。严复对此书的翻译很审慎,这从书名及用字即可看出。在翻译的手稿上,严复的原名是《自繇释义》,待出版,又变为《群己权界论》。然而,在前此的《原富》翻  相似文献   

6.
相比普通意义上的翻译,自译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享有更大"自由",即常常对原作有更多改写,这似乎违背了翻译"忠实性"的本质要求,因此有很多关于自译是翻译还是创作的争论。以熊式一自译小说《天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中国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的翻译为关注点,从翻译伦理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自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灵活变通,不囿于文本形式的束缚,而在写作意图层面,是恪守"忠实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被认为是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在这一文本中,密尔在社会与个人这一框架中来思考个人的权利问题,提出了“个体性”这一核心命题,日后也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要素。在密尔那里,“个体性”既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又具有诸如“趣味”等多重的内涵,其宗旨是每个人在自我选择中实现“自我发展”。因此,“个体性”不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充沛内容和具体的指向,它不再是被外部所赋予,而是成长于自身的内在自然特性之中。一旦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个个体的“趣味”与独特的生活方式都得到了保障,那么也就会极大地推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密尔在《论自由》中论证了个人的自由权和社会及政府施于个人的权威的界限问题,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认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逆境中追求真理的经历,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兴衰历史及百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可以作为密尔《论自由》一书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9.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文论的翻译做出了新的尝试。他放弃了"优雅"的翻译,用直译的方式,希望能让西方学者从中看到些许中文原文的模样。但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西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意义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使他在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  相似文献   

10.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最后一部饱受争议的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型女性,淑·布莱德赫,她饱览群书,深受约翰·密尔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影响而具备了一些新女性意识.《论自由》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已取得统治地位、追求利润的狂热呼声中产生的.哈代深受密尔自由主义的影响,他将这种影响刻画在他的小说人物形象中,淑·布莱德赫就是其中一例.通过对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淑这一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先驱人物之一,马君武接受并积极介绍西方的进化论,糅合中西,形成较具特色的进化论思想。探讨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对于窥视其思想全貌和时人的思想活动乃至社会变迁,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身处“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时代的青年学者马建辉,继承自己先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一书的脉络,在新近出版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对老一代文艺理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融汇近些年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所思所感,从翻译、学术论争、语境、个体经验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行了严肃而辩证的反思。通过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遇到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分析,作者致力于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理论解释学的未来加以思考,从而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释学。  相似文献   

13.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藉"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看马君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于桂林召开的马君武学术研讨会就马君武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及在文学史上的定位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对马君武的研究.但研讨会对马君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领域尚未涉及,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对马君武诗歌的研究存在误区.今后对马君武的研究,应注意从个人与军政利益集团的关系出发,探析作为政治家的马君武在革命派与桂系集团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应从近代学术转型这一层面出发,检视作为学者的马君武为"中国传统学术近代化"及"西方学术中国化"所作出的贡献及缺失.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一位海外出版自己《道德经》译文的中国人,初大告以《老子集训》相关资料作为原文本,以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为目的,遵循自己的原则进行了《道德经》的英译。虽然译文达到了流行性与普及性的效果,但是在中国哲学西传的面向上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一个特殊现象,一直以来,他的译作受到很大的争议。传统的翻译批评强调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对等。认为“林译小说”有很多误译,不忠实于原作。以翻译学文化操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林纾译作中的有意误译现象,可以看出其有意误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学者对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研究中,“翻译”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涉及到巴赫金谈翻译的研究十分少见。作者以巴赫金符号学观点为切入点,对他关于语言和文本的翻译的论述作一简略概括,并潜入巴赫金论点的背后揭示其关于可译性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新词的翻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它关系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汉语新词的准确英译,归化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借用和回译策略旨在使作者向读者靠拢,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来减少目的语言的异域性和有效地把作者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翻译思想直接影响其译作。在陈苏东《最蓝的眼睛》的中译本中,译者在把等值与再创造有机结合的翻译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其对汉语言文字的操纵能力和对原著意韵的把握,巧妙处理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但不可避免的亏缺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