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很多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将文本的解析工作做到语义层面,而忽视了心理层面。要真正对文本做到定点、定位、定格,必须从文化心理角度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准确诠释语义,为翻译提供通道。选取《骆驼祥子》的一个译本为例,以文化心理为参照,对其词语语义的界定予以分析并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
黄智贞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24-125
杨宪意、戴乃迭及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对再现诗歌原意都做了不同的努力,基本做到了忠实地翻译原文。但许译在其“三美”翻译理论指导下,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比杨、戴译更贴切,同时使读者得到更美的“听觉”“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3.
《枫桥夜泊》是唐代羁旅诗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在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的视域下分析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从历史负载词、格律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解析许渊冲诗译的文化转向,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归》的解读,从文本建构和文化功能上对马明奎的小说《归》做了以下几点概要:1、广阔的生活场景,富于张力的叙事结构。2、巨大的人文关怀,鲜明的文化批判意识。3、深挚的人类之爱,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4、情理的处置两难,尖锐的内心冲突。5、顽强的表达意识,强烈的主体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6.
白雪  韩敏 《海外英语》2022,(22):62-64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因而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宋词讲求格律,平仄。根据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它不仅体现在文内的暗指,同时还体现在文内的结构上。在互文性视角下,译者可以理解宋词的互文性表达,领略宋词翻译之美。该文试从许渊冲英译本入手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许渊冲宋词翻译的音韵、意象在互文性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一诗可谓古代战争诗的开篇之作,也体现了《诗经》文本的显著特点。在《采薇》的英译中,庞德的翻译融入了许多自身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力求在汲取原始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西方诗歌创作。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则力求做到"音美,形美,意美"。两者的译文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气质,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哪种策略下的译文,较之原文,都必定有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发现译文中的调整,并将不同译者的创作加以比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雪连 《英语广场》2020,(27):18-21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唐诗选集,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唐诗三百首》的译作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帮助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辉煌的历史文明。本文从刘宓庆翻译美学出发,通过形式系统中的语音层、词语层以及句段层和非形式系统的"情"与"志"、"意"与"象",对《唐诗三百首》许渊冲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文本历史性”角度再现客居他国的黑人的困境,以及作品通过对“黑即是美”的口号的建设性批判参与历史的重构。从“历史文本性”角度,作品对官方话语提出质疑并完成解构,同时展现独特黑人文化,以此重获黑人在失语状态下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文化语用学角度,通过中美大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带有文化内涵的文本理解度对比和具体语例分析,发现中美大学生都能够基本理解和释义哈金在文化交界面传达的文化信息及其呈现方式。哈金运用多样性、混合性和动态性的语言模式,让两种文化高度融合而为两种文化的读者所理解,最终使读者和作家共同建构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与《夜闻歌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7-108
《琵琶行》与《夜闻歌者》是白居易通过歌声关注妇女命运的两首诗歌,表面上写的是歌女,而实则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被贬之苦,从而达到感世咏叹的目的。然而两首诗在人物身份、对话方式、演技描写、外貌描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笔者就从这方面着手来分析这两首诗。  相似文献   

12.
月亮在古诗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月亮的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而在西方世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古诗英译中,保留月亮的意象与连贯是译者的挑战。《琵琶行》的英译,是对原诗中“月”的复现关系与月亮意象连贯的重构,更是诗人情感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运用语言文字来描绘音乐,文字所传递的声音效果把文学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对诗歌音乐性的描写,反射其现实主义内涵。把文学性、音乐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言说自然是张炜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童年有关自然、"野地"的记忆总在都市繁忙和压抑的生活之外带给他一缕缕清幽的芳香。因此,"融入野地"便成为其自然而然的精神归宿,野地的抒写显现的是作者融情于自然的山水浪漫,也昭示了齐鲁大地所弥散的不同而旨归一致的文化气韵。而创作中对现实的介入却在字里行间蔓延着无处逃遁的文明焦虑。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诗歌的翻译中,许渊冲诗歌所提出的"三美"原则以及他对美学的探索,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也应该具备创造性,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原作和译作的统一性也就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句"轻拢慢撚抹复挑"涉及了当时琵琶的弹奏方法.它引出了今天学者们观点迥异的解释.全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与比较,得出拢、撚、抹、挑分别是唐代琵琶左手和右手的演奏技法术语:拢与撚,是左手指按弦与揉弦的动作;抹与挑在唐代的四弦琵琶上是右手的拨奏动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于《琵琶记》的研究,多局限于阶级视野下的研究。这些从单一而且现代性的维度思考,难免将遮蔽其文化价值的内质。本文主要结合文艺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从阶级意识独断论的缺陷,呼唤"忠孝双全"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对人世苦难的担当及"文化人格的建构"四个角度,对"关于《琵琶记》的批判"做另一个角度的批判,并返回到当时的文化创作语境中,从"文化人格"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理解和重构,最后达成对《琵琶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及物性系统本来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功能范畴内的一个子系统,但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是息息相关的。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所包含的六类过程在特定语篇内的分布特点就能体现出该语篇的语篇特征从而具有语篇构建功能。本文选取的四类尚重侗族琵琶歌所表达的意义及各自社会功能决定了及物性系统在它们中的不同表现,这种表现体现了它们语篇特征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丁小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1):56-57,75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唐诗宋词忠实再现了意美原则,将求美、求神似、化境与求真、求信有机结合起来。不愧为再现意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深厚的音乐造诣、充分的创作试笔及特殊的情感经历造就了白居易之千古绝唱《琵琶行》。《琵琶行》对音乐特性的表现和描摹在听觉转化为视觉,塑造音乐形象上使之可感可视,尤其是在把握休止符,在音乐速度、力度及节奏转换等音乐手法的刻画上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