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中,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推动美国政府由纵容日本侵略转向了积极斡旋并促成了中日议和的开启。广岛议和期间,他甚至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尝试挽救遭日本破坏的和谈。广岛议和失败后,他又推动了马关议和,更帮助日本敦促清政府批准了《马关条约》,使中日两国实现了议和。表面上,他响应了清政府的请求,但实际上完全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在华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历史学为基础又负有特殊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这门课的教学与研究,需要丰富、鲜活的史料作基础,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史料学功底.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特性和需求入手,梳理相关各类文献史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就如何利用史料解决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等阐述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随后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两种研究方法所适合的研究对象:"量的研究"关注的是无生命的、无文化差异的物质世界,而"质的研究"则关注活生生的、有文化差异的生命世界。最后结合两种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我们应该采取一个逐步"超越"的步骤,而不是追求"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乡镇为研究单位,可以呈现农村基础教育和学校布局调整相对完整的画面。平原地区的农村集中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从根本上区别于城郊村和边远山区民族村。调查发现,平原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可以承受的上学距离明显高于实际距离。在平原地区,适时酌情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5.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6.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维度既体现了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价值和信仰取向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差异的相对性。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突出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主导意义,属于道德集体主义;由于集体主义忽视个体的人格的社会化独立发展和完善,最终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我利益诉求的膨胀,往往会形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维度强调个体的行为独立性和关系平等性,但这也容易忽视了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和人际间情感的交流和物质的援助。自我利益的欲望和价值实现需求的结合会形成基于人格独立和水平社会关系的群体主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进入小学学习,但未满6周岁儿童提前入学现象也极为普遍。提前入学儿童较适龄入学儿童在小学入学后的一、二年级段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科学地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方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侯金萍 《教师》2011,(24):125-127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0.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初,梁启超在批评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时提到,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当眼光向下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开启了一座历史的宝库,其存量之巨、内容之繁、价值之大,足以让我们屏息静气。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中的“真”问题的标准,只有当体现出客观性和辩证性时才具有完备性。该标准应为综合性标准———辩证的客观性标准,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所构成: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或将会存在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第三,辩证性。即所说的问题经得起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进行历史的、系统的考察。“研究问题”与研究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不断地营造和培育优化的教育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论,强调学与做的结合,即知与行的结合。2004年秋季起,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广东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纵观当前各地实施的教学模式,都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4.
比较教育研究究竞采取何种价值取向,是以学科发展为主抑或以现实问题为先,这是一个涉及比较教育发展和方向的问题,也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曾经在问题与主义之间存在潜在的争论,究其原因,两者之争是比较教育研究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不能论孰对孰错。而对此问题的关注,最终目的是要探讨如何避免取向上的极端与偏差,真正使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统整。  相似文献   

15.
与威廉·里斯教授的对话一方面梳理了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校社会角色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指出其使用的方法及探讨的主体在不断的拓展;另一方面展现了威斯康星大学在促进教育史研究范式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教育学与历史学在课程、研讨、学位授予等方面密切合作。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的当前形态是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来看待教育问题,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某一学科领域的身份认同。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7,(5):40-43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查尔斯·达德利·沃纳的名作《镀金时代》被认为是展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风貌的经典作品。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一般民众到政治人物,投机逐利、贪污腐败等社会状况。而现实之中的"镀金时代",即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也正是美国历史上腐败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因此,试图从小说中所展现的腐败现象说起,探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中腐败问题严重的原因,以及对于变化社会之中腐败现象与反腐败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中实证研究的比例不高且水平参差不齐,而国外学术界却高度重视实证研究。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研究质量的提升和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本文从"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入手,阐述了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内涵以及我国教育技术界研究方法的努力方向,并结合"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列举了量化实证研究的规范程序和质量保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在对现代教育研究"走不下去"的焦虑与指责中,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轻视甚至贬低,这加速了教育研究领域中"实践崇拜"现象的产生。教育研究中的"实践崇拜"具体表现为盲目跟风的实践崇拜、功利实用的实践崇拜和无视实践的实践崇拜三种类型,其根源在于教育研究的价值偏执。我们必须警惕教育研究中的"实践崇拜",必须对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取向进行审视,并站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角度上"拯救实践",从而还教育研究以清明的态度和真正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强制阐释论”为准确研判当代西方文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使学界再也不会因西方文论的不断涌入而感到无力或“失语”了.“强制阐释论”作为针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整体诊断,显然也适用于当代西方文论的具体流派.从“强制阐释论”的角度审视作为当代西方文论重要流派的英国文化研究,会发现这一理论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场外征用、主观权力预设、非逻辑证明与反序的认识路径等缺陷.英国文化研究自身所存在的“强制阐释”困局也充分说明,这一理论流派尽管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毕竟与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阐释”原则有着本质差异.在对英国文化研究的缺陷保持清醒认识的前提下,“本体阐释”也应该对其实践性、个案研究与民族志方法有适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