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纽约时报》为例,对美国报纸上的电视批评做案例分析,旨在引起国内报纸和学界同行对该领域的关注。研究表明,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早期《纽约时报》的电视批评可区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侧重产业批评,后期注重节目的类型批评。这一变化:反映了“水门事件”以后,该行业兴起的专业主义诉求。美国报纸上的电视批评超出了娱乐的范畴,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第一,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新闻效应”。第二,为“电视批评”成为一个专门性的知识领域,起封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06,(11):49-49
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说,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已经在高校招生率和毕业率方面落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报告称,虽然在35岁到64岁这个年龄组中,美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比例仍然在世界上领先,但在25岁到34岁这个年龄组中,美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仅排名第七。在高校学生毕业率方面,美国也在发达国家中排名靠后。该中心主任帕特里克·卡伦说:“不能完成学业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致命弱点。”他说:“美国的强项是那些快退休的人。同我们相比,许多…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接受医学教育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在20世纪初曾多次成为《纽约时报》的报道和专访对象。这些报道除介绍金雅妹在天津从事女子医学教育和医疗活动的片断情形外,还透露出金氏居留美国期间的活动情况。金雅妹与美国各界有广泛的交往,经常受邀到各处发表演说,向听众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变革,为中国伦理文化进行辩护。其有关远东政治形势的演说和见解,则以揭露日本侵华阴谋、呼吁美国支持和帮助中国为主题。金氏的活动为其在美国社会赢得了声誉,被《纽约时报》称为"一个典型的中国进步女性"、"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美交往中科技议题不断被凸显的背景下,结合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信息来源以及报道态度这几个方面对《纽约时报》关于神舟飞船系列的报道进行样本分析,探究出该报在报道我国航天科技所采取的四种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各方话语的巧妙选择和强调,《纽约时报》为人民币汇率议题建构了一个是非鲜明的道德框架,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自私卑鄙的中国,是当今世界尤其是美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根源。这不仅表明人民币汇率议题已被道德化,而且也显示了西方媒体及其主流社会一种评价中国的新趋势,在世界经济领域表现优异的中国在道德上仍是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刻板印象理论,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纽约时报》在奥运会期间对叶诗文获奖报道为例,从分类、情态系统和转换三方面研究该报如何在受众心理上塑造对中国体育形象的不良刻板印象,进而揭示我国体育负面形象在该报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08,(7):78-79
据2007年10月29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07年10月16日文章说,科学家对Ⅱ型糖尿病病因最新研究获得了进展,这对此病的治疗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甄真 《考试周刊》2011,(56):39-42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媒体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涉华报道必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对两篇《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媒体报道中反映的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家文斯弗林携带他的另一部爆炸性的惊悚小说再度回归,连同他在第一部书中提及的年轻人米奇·拉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钓鱼岛列岛自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随着中日各自的发展崛起和资源日益紧缺,日本通过各种手段侵占我国钓鱼岛列岛的行为愈演愈烈.大陆与台湾应该超越历史,在中华民族团结背景下联合捍卫民族主权,共同应对中日钓鱼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先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钓鱼岛和明清政府长期有效的管辖与控制,表明钓鱼岛在历史上就归属于中国。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争端,起源于明清政府积弱下的海洋退缩与日本维新后的海洋扩张,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又因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大国博弈,使它成为当代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11日,日本政府与所谓"土地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钓鱼岛问题近期日益激化。有必要探讨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进而对日本的无理主张进行驳斥。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岛屿争端频发,有愈演愈烈之势.海洋岛屿主权之争关系到主权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安全以及主权政治安全等重大问题.从岛屿主权争端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出发,分析有关岛屿主权争端的重点问题,并结合相关结论分析钓鱼岛归属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年代归国教师的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及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对高校人才政策环境和海外引才效果的检验。课题组以全国48所研究型大学1979-2017年期间归国的541名教师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过去40年海归教师首聘期总体满意度水平不高。通过对四个时期多维度满意度的量化分析发现:薪酬待遇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自主性、压力和科研团队等方面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薪酬待遇满意度的平均水平最低,但近年来已略有提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增加海归教师工作自主性和职业认同感、提高基础薪资和建立稳定的薪酬增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Sociocultural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underpin a number of studies of young children's experiences as they move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entres to school settings. This paper summarises research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transition to primary school from Pacific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in New Zealand. The study records experiences of transition to school of families from each of five Pacific groups (Cook Islands, Niue, Samoa, Tokelau, and Tonga). The emphasis is on language and children's other experiences as they move from Pacific Islands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into English-language primary schools. Findings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hildren, parent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nd school teachers are summarised, and brief reference is also made to analys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19 participating schools' charters. The paper draws on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to comment on aspects of facilitating transition. Les the´ories socioculturelles d'apprentissage et de de´veloppement soutiennent un certain nombre d'e´tudes sur les expe´riences des petits enfants pendant qu'ils se de´placent des centres d'e´ducation de la petite enfance a ¤ un cadre d'e´cole. Cet article re´sume la recherche conc¸ue pour e´tudier la transition des enfants a ¤ l'e´cole primaire des centres d'e´ducation de la petite enfance d'iles Pacifiques en Nouvelle-Ze´lande. Cette e´tude enregistre des expe´riences de transition a ¤ l'e´cole des familles de chacun de cinq groupes Pacifiques (iles Cook, Nioue´, Samoa, Toke´lao, et Tonga). L'emphase est sur la langue et les autres expe´riences des enfants pendant qu'ils se de´placent des centres d'e´ducation de la petite enfance d'iles Pacifiques dans les e´coles primaires de langue anglaise. Des re´sultats des entrevues de´taille´es avec des enfants, avec des parents, avec des enseignants spe´cialise´s dans l'e´tude la petite enfance, et des enseignants d'e´cole sont re´sume´s, et on fait une re´fe´rence bre ¤ ve aux analyses du contenu des chartes des 19 e´coles qui participent. L'article tire sur des perspectives socioculturelles pour faire des observations sur des aspects de la facilitation de la transition. Las teori´as socio-culturales del aprendizaje y el desarrollo apuntalan un nu´mero de estudios sobre las experiencias de nin ¨ os pequen ¨ os cuando pasan de los centros de educacio´n para la primera infancia al medio de la escuela. Este ensayo resume la investigacio ´n disen ¨ ada para investigar la transicio´n de los nin ¨ os a la escuela primaria de centros preescolares del Paci´fico en Nueva Zelanda. El estudio registra experiencias de la transicio´n a la escuela de familias de cada uno de cinco grupos del Paci´fico (islas Cook, Niue, Samoa, Tokelau, y Tonga). El e´nfasis esta´ en el lenguaje y las otras experiencias por las que pasan los nin ¨ os al desplazarse de los centros pre-escolares de las Islas del Paci´fico a las escuelas primarias de lengua inglesa. Se resumen aqui´ los resultados de entrevistas detalladas con los nin ¨ os, los padres, los maestros de la primera infancia, los ensen ¨ antes de escuela y se hace breve referencia a los ana´lisis del contenido de los estatutos de las 19 escuelas que participan. El ensayo utiliza las perspectivas socioculturales para comentar sobre los aspectos de la facilitacio´n de esta transicio´n.  相似文献   

17.
三鹿事件作为一件性质恶劣、影响广泛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国内外均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本文运用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对《纽约时报》网站关于此事件的报道进行必要的内容分析,尝试归纳出此网站对于“三鹿事件”的报道框架和报道策略,了解它们所塑造出来的中国政府的形象,同时发掘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考察。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