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1867年12月7日倒幕改革派势力发动了所谓的“王政复古”的政变,这次政变剥夺了德川庆喜将军的权力,试图恢复日本天皇独揽统治大权的政治局面,次年九月,新的明治政府又进行了史称明治维新的一系列革新运动。明治维新后,形势多次变化,太政官制度也随形势变化而变化,本文拟对明治后的太政官制度的变化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论述日本明治时期政治上天皇制的军国主义的形成;经济上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发生,政府以军事力量弥补经济弱点,说明满州事变的爆发是明治政府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过程中,法西斯的产生和崛起,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1861年11月,那拉氏慈禧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发动政变,取得清廷的最高权力,垂帘听政近半个世纪,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政变史称"北京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本文试就政变发生的过程作简略的记述.一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又进逼北京.咸丰帝于9月22日从北京逃往热河(今承德).行前令恭亲王奕留京办理与侵略者的和议事宜.从那时起,在清廷内部便出现了热河行宫和北京两个政治中心,形成两股政治势力,也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24):137-138
根据日本历史,近代是社会阶层地位和人际关系变化最激烈的一个时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进入了近代。明治政府取消了士农工商的封建阶级制度,"四民平等"的思想在日本社会得到广泛传播。然而仔细研究即可发现,明治社会依然不是一个"明治"的社会,官僚与大资产阶级相互勾结,前朝贵族享有巨大权力,拜金主义横行。人们所属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必然会对当时人们的语言产生重大影响,人称代名词当然也不例外。当然这种影响也会在明治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显现。因此,从当时的文艺作品中考察日本人称代名词的使用对研究日本近代社会状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官制度的形成始自明治维新,并在明治政府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发展和完善。在明治政权建立与巩固过程中,下级武士改革派随着政府机构的不断调整完善逐步上升为领导核心,加之现代内阁制建立,这为日本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公共行政学角度研究西方政府领导权力行使过程,其实际上是一个运动发展的周期性过程,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就在于确立制度合法性。以政治秩序安排为线索探究西方政府领导权力周期过程模式,突出表现为破坏秩序变革型和确认秩序继承型两种模式。当代西方政府领导权力周期过程无疑是这两种模式的交替变革,但又演绎出新的变革趋势,如:领导行为“顾客”导向性、领导价值理念从精英主义向多元主义滑动、女性领导权力凸显及宗教派别对领导权力影响的加深。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缘起金融技术创新.文章审视美国金融危机的政治学背景,从而把研究视角延伸到与经济自由主义互为因果的政治结构--"企业化政府".首先,美国金融危机是企业政治战略与企业化政府相互作用的政治过程,它基于特定的经济利益、并借助于公共权力,把自由主义理念扩大至公共领域;其次,伴随着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从规制政府到企业化政府,金融机构被引入非规则的"私"的领域;第三,"企业化政府"构筑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它表现为"公"权力的弱化,以及投机、掠夺的财富积累过程;最后,文章从方法论层面对企业化政府的表述提出疑义,进而指出走出金融危机的政治学路径,即"效率、公正与自由".  相似文献   

8.
缅甸自独立以来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怎样利用国家力量来整合异质化的民族地区差异和多样化的民族认同,推动民族国家构建。吴努时期政府采取的加强国家权力削弱少数民族权利的政治一体化和推行统一的民族文化政策来实现民族国家构建的政策没有取得成功。1962年政变上台的奈温政府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反政府力量的国家构建和以民族同化政策为核心的民族整合,也未能达到民族国家构建的目的,并激化了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9.
政治权力主体在进行政治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政治疏导工作,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在政治活动中时刻保持敏锐的前瞻性,积极主动疏通、引导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之间的摩擦、矛盾,这不仅可以降低政治管理成本,而且还能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政治疏导工作,并且在执政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疏导经验。但是,现阶段部分基层政府官员对政治疏导工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未积极落实。同时又受到媒体放大效应的影响,容易滋生隐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汉代商人与政府冲突的四个主要表现:即冲击汉代政府的经济基础、地方秩序、政治权力结构和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揭露政府与商人冲突的实质并不是简单的商人抵抗"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商人企图通过手中所掌握的经济权力对传统政治权力进行分化和重组。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的行政化源于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高等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与政府构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不能依靠政府权力下放实现,只能通过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构,取得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利之间的平衡。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构建新型董事会,为政治权力找到正确归属地,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外大学权力理论谱系的分析,重新建构了基于社会契约论和权力让渡理论的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主要来源于学术权力、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政党权力)的让渡,这些权力通过政治上的博弈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支配大学组织行政职权体系的构成和运行;而大学行政权力属于衍生权力,它是对这股政治合力的执行.其具体表现为行政职权.  相似文献   

13.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7):F0003-F0003
《北京官话教科书词汇研究》一书,作者魏薇博士,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全书共计26万字。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官话指南》、《实用日清会话》和《清语正规》的编纂体例和内容特点”;第三章“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词汇选择特点”;第四章“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中基本词选择的变化”;第五章“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词汇选择意识的变化”;第六章“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词汇与清末汉语词汇”。  相似文献   

14.
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国家政治保卫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政治保卫局是中央苏区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治保卫局在中央苏区设立的原因是中央苏区的政治环境和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国家政治保卫局有不同于苏区其它政府机关的一些特点,在组织和业务上均实行垂直领导,其领导人员在同级政府中还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力,随着苏区形势的发展,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职权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位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学位制度自明治时期创建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日本的学位制度在学位授予主体、学位层次结构与种类、学位性质与目的、学位授予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综观日本学位制度的整个演变过程,我们可将之分为六个时期.以下就通过对这六个时期学位制度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阐述日本学位制度的变迁.一、日本学位制度的第一个时期(1872~1886年)自1868年明治开国之后,日本便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  相似文献   

16.
高平陵政变是促使嵇康、阮籍政治思想转变的关键。阮籍、嵇康政变后顺着各自思想逻辑的发展,其对政事的理解和处世态度产生重大变化,从而直接开启了新一代士风。  相似文献   

17.
权力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权力结构是国家机构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文章介绍了美国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纵向权力机构演变有三个代表性时期即二元联邦制政府主导制和新联邦主义;美国中央与地方纵向权力结构演变过程中又有四个典型的特征即自主主义传统,法理主义权威渐进主义改革和冲突合作并存;一个国家在处理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问题即中央全能与自治神话的问题,文化传统与制度神话的问题和政府扩展与权力神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中政治权力是基础和核心,政治权力影响和制约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官本位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1949年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形成上述权力结构的基本原因。该权力结构最为主要的弊端在于妨碍了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未来改革趋势,是逐步缩减强大的政治权力,实现高校党委的“有限治理”。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变革.在政治方面,政权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政权结构的法律化得到加强;二是国家行政权力加强,如委托立法数量急剧增加,政府对传统立法权进行渗透,行政首脑权力增加,行政机构及费用增加,议会对政府监督能力下降;三是新型监督、协调及咨询机构宪法法院出现.  相似文献   

20.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政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在论述政治权力及其合法性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中的合法化的途径,包括树立正确权力观、培养德才兼备的政府官员、做出良好的政绩和加强对政府监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