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国大革命史》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不仅是中国学者的愿望与使命,也是法国同行所一直期盼的。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学家还没有出版过一部自己撰写的、有份量的、大革命通史性专著。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法国大革命史》分上下两册,洋洋洒洒,蔚成大观。它的出版无疑是对我国大革命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我由衷地庆贺这一大著的问世。这是一部经过20多年风风雨雨铸就的不凡之作,是华东师范大学法国史研究室三代学人努力奋进的结晶。华东师大是我国研究法国大革命史的学术重镇,上世纪80年代中,按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的分工,该校理所当然地接受…  相似文献   

2.
狩野直喜(Kano Naoki,1868-1947年)是日本京都学派第一代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被学术界概括为"狩野体系",以指上个世纪最初十年起至30年代中期,其对中国古代思想与古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所表现的理念、方法论和所取得的成果。狩野直喜没有系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著作,但其著述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主张。本文旨在通过日本中国学学者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个案,来展示日本中国学第一代学人在20世纪初对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部分样态、特色、风貌和成就。鉴于国内外对狩野直喜的研究现状,本课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学科的创建过程中,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无疑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广大知识阶层转变人生观念,从学而优则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戏曲研究学科在内的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扫除了障碍,从制度上解决了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与学术制度是戏曲研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有两代学人共同参与了中国戏曲研究学科的创建,第一代学人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者与亲历者,同时也是戏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二代学人是戏曲研究学科的巩固者和完善者,对20世纪后半期乃至当下的戏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经两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国戏曲研究学科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著述文献,是学人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学人思想、智慧、才华的结晶。历代广西学人著述文献,不仅记录、反映了广西学人、先贤的学术主张、学术思想,亦反映、体现了他们的学术精神,历代广西学人的著述文献所表现出的优良的学术精神,如积极向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等,值得今天从事桂学研究的学人,尤其是从事广西文献研究的学人深入地挖掘与宣扬。  相似文献   

5.
《谭史斋论稿续编》是葛志毅先生近年来继《谭史斋论稿》之后先秦史研究的又一成果结集,其主体部分是先生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子课题《尚书》可信性研究的论文撰著。捧读是书,感慨良多。先秦史在中国史学中向称“显学”,前辈大师们硕果丰富,其治学成果累累昭示学人,常令后学不敢窥其门径。先生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立于先秦史著述之林,这本身即为不朽之伟业,更何况先生此集所收之撰著,  相似文献   

6.
郭预衡教授学有渊源,又自辟蹊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专长和学术风格。所著《中国散文史》,体大思精,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达到的最新高度。以长编、正编、简编配套,建构系列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开拓创新,成就卓著,广受学人称誉。郭预衡教授为人为学,求实求真,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体现了他鲜明的学术品格和独特的学术建树。寻绎他的治学之道、治史思想和学术成就,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孔庆东的《国文国史三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迄今为止第一部由其第四代学人独立完成并公开出版的讲稿本文学史:孔庆东在前辈学者辛勤耕耘、不懈开拓的基础上,强调著史的人民立场和国家民族的至高利益,将文学史提升至政治史和权力史的新高度;当下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课究竟该怎么讲,孔庆东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设想都值得关注和借鉴;在21世纪十余年来的学科史背景下观照孔庆东及其文学史,大致可以看到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8.
晋唐以来,葛洪及其著述一直深受历代学人的关注.但因时代的局限、学术思想的制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关于葛洪及其著述的研究和评价,不仅体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表征,而且有不少领域和空间需要填补和拓展.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系统梳理葛洪研究史,对于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阈,开拓研究思路,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获悉黄约瑟博士病逝的噩耗,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直至收到黄夫人潘邻乡女士的亲笔信,我才确信:约瑟史是真的去了。黄约瑟博士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才华横溢.品学出众,在中青多学者中是使使者。我与约瑟史交往多年,过从甚密,对他的学识和为人深为感佩。且不谈他在名史研究上硕果累累,著述甚丰,也不论他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从他与中国唐代学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治史精神和学者风度,就堪为学人的称道。我初次见到黄约瑟博士,是在1986年ic月的广元会上。那是他作为香港学者代表,第一次出席中国唐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与努力探究,已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可谓著述颇丰。然而多数论述,或是一次“匆忙的历史巡礼”,或是“粗糙的随笔札记”,往往没有构建在一定的体系之上。其中能从东方美学的角度,审视其独异于西方美学特性的论述则更寥寥可数。曾祖荫老师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便是这为数不多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中国的邻近藩属越南引起的。对中越历史形成的“宗藩关系”与西方殖民扩张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性比较及对法国侵略越南的历史之考察说明,越南问题和中法战争的发生,是在国际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分割世界领土,侵略中国近邻藩属并进而图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形势下,法国加紧推行以据越侵华为核心的远东殖民政策的结果。某些外国史学家对中法战争起因与性质的论述不符合历史实际,应予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是在双方内在利益驱动和外部环境许可下而产生的行为,主要有三条交流渠道,即政府、法国天主教和中法民间人士分别组织的教育交流,三者相互补充和促进。中法合作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为平等管理模式;在资金投入上,前期中法合资,中方经费困难,后期靠庚款;在教育模式上,以法国为样板。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与何炳松都是20世纪上半期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在推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大钊比较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蓬勃兴起。何炳松注重翻译"新史学学派"的著作,独树一帜地开启了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新史学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在史学思想方面,李大钊与何炳松对历史学的相关概念、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功用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认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人在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框架,形成了各自的史学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自治领地建立之前的历史主要分为法属新法兰西时期和英属加拿大时期。1763年的英国征服之后,法国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将新法兰西割让给了英国,成为英属殖民地。这一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给早期加拿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这块原法属殖民地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四世纪法国出现的“新艺术”,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或许它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过度性”的阶段进入音乐史的视野?亦或是法国音乐在史学家们看来还没有达到与德奥及意大利音乐并驾齐驱的高度。文章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期望通过对“新艺术”的梳理,从而真正厘清法国“新艺术”对整个近代欧洲音乐文化及其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法国的烹饪技术是世界公认的最出色的烹饪技术体系,而将烹饪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进行系统的教育,法国无疑是发展较早的国家。法国的烹饪职业教育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模式,而我国的烹饪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虽然两国的烹饪技法与饮食体系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在烹饪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上,法国却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文明史学起源于西欧,19世纪70年代初传至日本,20世纪初进入中国。经田口卯吉、梁启超等人的提倡和实践,文明史学在日、中两国兴起。一方面,中日早期的文明史学拥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主张以进化史观取代传统的历史观念,以民众心理、社会风俗等为研究重点,以历史的因果关系、演化规律及公理公例为追求目标,以文明之精神为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中日早期文明史家在接受和传播西欧文明史学现代性理念的同时,又因应时势,予以改造与发挥。西方史家认定文明史合于自然科学的性质,中日史家则主要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理解文明史;日本史家通过文明史学确立民族自信,中国则出现了明显否定民族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日本早期的文明史学带有较严重的国家主义色彩,中国的文明史家则强调本民族的团结与自救。循流溯源,观同析异,这对于深刻认识中日两国史学现代性的发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法语的历史变迁和语言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玲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4):107-110
法语和法兰西民族历史同步开始。法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程贯穿在民族发展史中。民族历史不同时期的政殆变革和社会文化对法语的变迁及其语言地位的兴衰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法国仍然为维护和发扬法语而不懈努力,体现了法语和法兰西民族源远流长、休戚与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Key studies in history education (from France and the USA)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erms of the types of knowledge they can generate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that relates the history of historians as an inquiry to that of the classroom provides the criteria for this comparative analysis, which is inscribed in Abbott’s epistemologico-institutional social sciences analysis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basic debates that structure history education research, namely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vs pedagogical practices,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rules of methods vs habits of thinking. This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mative school history inquiry (to have students work on their own explanations, to put into play their set of beliefs about history), which determine the modalities of a specific action research. These modalities are detailed by the example of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case of the teach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he la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the sharing of pedagogical (by the professor) and academic (by the researchers) decisions,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of data throughout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人间喜剧》既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法国社会生活史。《人间喜剧》中《风俗研究》中的《乡村生活研究》部分,具有历史人类学参考价值。作家为没有机会发声的文盲农民社会做了记录,使我们得以窥见那段鲜为人知的生活史。其中,文学和历史的互动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