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下社会人们幸福观多元,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理论,为我们探寻实现社会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提供了一种路径.个人“至善”,即幸福,而政治“至善”的目的,就是城邦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实现,就是构建最佳的优良的城邦政体.遵循“中道”原则,优良的城邦政体应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制即共和政体,在经济上以财富中产为社会主要支柱,在人文上主张注重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刘玮 《政治思想史》2013,(1):33-53,198
在有关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研究中,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乃是重要的论题,但这类讨论却几乎没有吸引亚里士多德学者的目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起点开始讨论政治哲学,因此无须将灵魂的问题引入讨论。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六种灵魂状态(神圣的德性、德性、自制、不自制、恶性、兽性)和六种类型的政体(君主制、贤人制、政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之间可以建立某些类比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灵魂和城邦的这两个方面,也可以对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个人、家庭、城邦三者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主要包括政体分类论、优良政体论和政体变革论等。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多寡及是否以谋取城邦公共利益为宗旨,把政体分为六种类型,并将中产阶级主导的具有混合色彩的共和政体视为优良政体。此外,他还提到每种政体的变革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出现动荡和危机的时代。为了对当时的政体给予补救和改进,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是复杂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不同的政体类型之间存在着混合形态和模糊地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不是类的对立,而是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异而已。不同的政体类型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近似值。正是这种非实质的差异,为政体的演变和保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亚里士多德政体论研究中的不足,着重阐释了政体的涵义,具体解析了六种政体,并指明亚里士多德政体论的主要特征在于:①立足现实,反对玄想;②崇尚平等,反对特权;③主张民主,反对专制;④强调中庸,主张调和、改良。本文认为,理解现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入它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我们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共和制与君主制。古希腊城邦的政体属于共和制,要么是贵族共和制(如斯巴达),要么是平民共和制(如雅典),中国先秦时期的政体是分权2主制与君主制,即在君主集权、中央集政的前提下,臣子(如西周、春秋时期的卿大夫)对君主、地方对中央有较大程度的分权。这种“分权”仅仅指一一范围内分割权力的事实与因素,不是指分板制衡的原则与制度从政体来看,中国不存在城邦制。  相似文献   

7.
理想城邦是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思想,注重对理念的描述,而城邦理想是亚里士多德摆脱柏拉图的思想后形成的独特的概念,侧重于具体的实践。对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想与理想城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城邦理想与理想城邦的建构基础,以及二者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较早思考理想城邦问题的哲学家。在对待如何构建理想城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许多思考,它们包括“公正”是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教育使城邦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并提出了包括当政者要注意细节讲诚信、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城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并要实现自给自足、凡是对城邦共同体有卓越贡献的人理应在城邦中享有更加显赫的地位、城邦各部族间的失调易引发内乱、城邦的至善是不使城邦毁灭以及共同的文化活动使人们获得集体认同感在内的构建理想城邦的七大途径。探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构建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与政府控制乏力直接相关,政府控制乏力不仅表现为政策法律缺位和执行乏力。而且表现为政府控制的负面效应。政府控制乏力是因为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在这种模式下的政府控制反而成为引发非正常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适度引入西方现代治理理论进行行政改革,建构现代治理的制度平台,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克服政府对贫富差距的控制乏力。  相似文献   

12.
贫富差距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重大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文全面地审视了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贫富差距作为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经济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分布,而且涉及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合理调节和控制贫富分化、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唐诗里采录有关贫、富两阶层两极生活的代表诗篇作为引线,比对了大唐社会上流阶层的繁富豪奢以至腐朽堕落和底层民众艰辛度日的痛苦生存现状。穿越时空,考察、认识大唐帝国繁荣强大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两极分化的严峻问题,解析了个别关注草根民生问题的诗人的赤子之心、仁者情怀、忧患意识。指出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正是大唐社会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中的学生贫富差距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并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障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7.
构建我国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应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需要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让劳动群众"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物质条件是快速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两大抓手,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的其他特点和规定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我国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这是否是贫富两极分化?什么是两极分化?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贫富分化?需要明确回答。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要分清浅层次原因和根本性原因。腐败、垄断、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等是否是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把某些高收入富人群的出现看作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还要看富人群体的产生是否同时导致了低收入的困难群体的产生。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也不是根本原因。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贫富分化的根源存在于所有制关系中。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集中体现在《正义论》一书中所确立的两个原则之中: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及差异原则。差异原则是罗尔斯思想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地方,同时也是遭致争议和批判最多的地方。运用差异原则能有效解决当下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这种不均已诱发出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不稳定因素,是我们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贫富差距对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贫富差距是社会不公的重要体现。贫富差距会造成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社会心理失衡,损害社会制度正义,导致社会环境恶化,从而诱发犯罪,破坏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贫富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