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2.
吉临荣 《中学教育》2002,(11):32-33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不但能激励学生参与 ,启迪学生思维 ,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每堂课要问的问题很多 ,但课堂时间有限 ,不能随便发问 ,也就是说 ,课堂提问要问在“点”字上一、要问在疑点上。教师要巧妙施问 ,创设情境 ,利用矛盾 ,把学生思维引到课堂上来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如在初二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一节教学中 ,教师开始可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盐水、浓盐水中 ,让学生观察到鸡蛋沉底、悬浮、漂浮的现象 ,并问 :“同样的一只鸡蛋 ,为什么放在水中沉底 ?放在盐水中 ,有时…  相似文献   

3.
把试管口向下,放入装满水的塑料瓶中,使试管直立着漂浮在水里,拧紧瓶盖。这是我在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的时候,用空塑料瓶、试管等材料制作的一个可以沉浮自如的“潜艇”。与教材中编排的实验相比,上述实验更直观,不但利于学生观察,而且有利于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教材介绍的方法是这样的:用橡皮泥和上端是密封的、不漏气的塑料笔帽,制作沉浮自如的“潜艇”。同时思考:挤压瓶子与“潜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做实验时,观察到了对比实验中的不同现象。用力挤压瓶子,笔帽中…  相似文献   

4.
一、实验导入法。例如,教“热胀冷缩”时,先演示“热喷泉”实验。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瓶口塞有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喷出,就像喷泉一样。教师演示完毕,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会从瓶里喷出来?学生看了实验十...  相似文献   

5.
高二《物理》演示实验“观察布朗运动”是证实分子无规则运动现象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而中学使用显微镜实验时一般只能供一人观察,课堂上除少数几个学生代表能观察实验现象外,其余同学只能听学生代表和老师来“说”实验。“百闻不如一见”,如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班同学在短时间内都能观察到布朗运动,笔者经过探究,觉得有两个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一、利用“演图法”,把观察生活和观察画联系起来.例如,写《擦玻璃》这篇看图作文时,教者组织几个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表演,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一“生活”片断移植到作文中去.这样既丰富了看图作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生活、收集作文材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普遍存在“两轻”现象: 一、轻观察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这本来是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它是得出实验结果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才能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而有的教师往往轻视实验的观察指导。因而得出的实验结论带有强迫性,削弱了实验的意义。如,在指导学生做“雾的模拟实验”时,本来器材准备充分,现象也很明显,喷嘴外产生了雾。教师只让学生观察出现了雾(表面现象),而  相似文献   

8.
一、要准确 如第一册《水蒸气的凝结(一)》,要学生观察热水杯盖反面的小水珠时,教师应明确指出:“请同学们看看热水杯盖反面有什么?”而不能含糊地说:“请同学们观察热水怀盖。”这样有可能使学生去注意杯盖的造型、花纹等。因此说,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语言信息必须准确无误。 二、要简明扼要 如在指导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教师可作简明的提示:“各组先固定蜡烛和纸屏,只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指导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由此可见,贴近生活,引导实践,激发兴趣,自主习作,是小学习作指导的方向。以下介绍几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写的习作指导课教学模式,供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借鉴参考。一、参加实践活动→回忆活动过程→点明活动重点→动笔习作→组织讲话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凡是能让学生先进行实践活动,再进行习作的,都可以减轻学生习作难度。如《记一次野炊《》一次秋游《》登山比…  相似文献   

10.
有的自然教师往往只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不注意进 行指导。因而,学生的观察活动容易陷入盲目性。我认为指 导学生学会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昆虫》一课时, 教师可将准备好的蚂蚁,蟋蟀拿来,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 行观察。先看其身体可分几部分,再看每一部分又各生有什 么器官。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地复述蚂蚁、蟋蟀的身体各部 分的特征,指导学生小结并形成“昆虫”的概念。再如,教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放大镜》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一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光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好这节课,教师应选择太阳光照较强的天气,准备好教具:每实验组一块圆形玻璃、一只无色透明小瓶、一只烧杯、一根小铁丝及一杯清水,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小张白纸、两根火柴,然后按“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放大镜的作用”、“使用放大镜”、“认识其它放大镜和自制放大镜”的次序组织教学。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 上课开始。教师先检查学生自带放大镜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拿好放大镜,认真观察,并提出几个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叫它做放大镜?”  相似文献   

12.
《冷水与热水》一课,教材设计由三个活动组成:冷热不同的水、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期望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知冷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不同的过程,同时探究出热水上浮的原因。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后,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冷水与热水。基本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经历把水按冷热程度分成烫、热、温、冷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观察、探究冷水与热水的“热升冷降”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低年级的观察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静物,指导学生看仔细、想清楚、说准确。下面以《观察瓶花》的教学为例,谈谈这类课教学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一、出示观察对象,提出观察要求。教师出示一瓶花,提出要求:把瓶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说明白、说具体,让别人听了以后好像真的见到这瓶花一样。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作文训练中 ,“把内容写具体”是一项基本要求 ,而大部分学生习作中最困难的就是不知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特别三年级学生。因此 ,在作文指导课中启发学生怎样把内容写具体便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作了几点有效的尝试。一、“看一看”再写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大关心 ,熟视无睹 ,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中 ,我就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悄悄话》 ,先从图的名字或人物的表情等几方面来观察 ,然后再把观察…  相似文献   

15.
示例法就是通过实例说明概念、揭示原理法则的一种导学法.教师利用教材“举一隅”,使学生能“作三隅反”.数理学科常用这一方法导学,语文课同样可以运用.现将基本做法介绍如下:1.文为例子,导以示范.把课文当作例子,学生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中学习阅读,同时也学习作文.教师的指导带有示范性.例如,导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和描写自然环境的能力,把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3.在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教学准备:橡皮、塑料尺、小玻璃瓶、橡皮泥、泡沫塑料、水槽、盐、红糖、土壤、石子、筷子、透明杯子。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入师: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今天老师这里就带来了一种固体,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红糖),如果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猜测。)犤评…  相似文献   

18.
作前指导,一般指从命题到学生完成草稿这一阶段的指导。其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是统一指导,集体作文。如,要求学生“到院外去,仔细看看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第5册《基础训练6》)。根据题意要求,指导时可以带学生到教室附近观察,确定“远处”和“近处”的范围,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指导观察顺序。观察后,共同讨论表达中心,定题目,回忆例文《雨》的写作方法,思考如何把观察的景物,具体地写出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编拟写作要点或提纲,组织材料,通过口述,师生评议,写初稿,教师巡视,择典型讲评;最后,修改草稿誊清。  相似文献   

19.
一、在情境中导入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活动不是随便产生的,必须借助于自然环境的刺激作用,如果教师能用游戏、小魔术、实验、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在观察到现象和事物时油然产生接近自然的心理。如:教学《影子》时,教师用投影仪投放出小狗、小猫、鸽子等手影,让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探究有关影子的“学问”;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做了一个热水小喷泉的实验,紧接着教师引导问:是什么原因使水如喷泉般的喷射出来的呢?这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二、在实践中认识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20.
学习指导的意义探微——兼谈学习指导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关于“学习指导”的界定“学习指导”一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教师创造环境,借用一定的手段,有计划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帮助,就是学习指导。这种意义上的学习指导实质就是“教授”或“教学”。日本战后直至今日广泛使用学习指导一词,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过去把有组织的以特定的学习内容去进行指导的行为称为教学。战后特别使用了‘学习指导’这个词。这里由于把它说成‘教授’,给人们以强烈的感觉是,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而实际上它含有边注意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这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思。基于上述想法,才改称为学习指导”。日本战后的教学大纲,都改称为《(……)学习指导要领)》或《学习指导要领(……)》,如194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编》,1989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