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
“勇”德的中西异同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勇"的德性定位应为有"知"之"勇"、行"仁"之"勇"."勇"不仅须以"知"为基础,还须因"仁"而行,循"礼"、"义"之道;"勇"德的具体作用可概括为胜敌之"勇"、克难之"勇"与自治之"勇".西方思想家则主要从理性、上帝律法或世俗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勇".近代以来,作为德性的勇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冒险精神的德性基础.美国"9.11"恐怖袭击后,西方学者强调"勇"德只能用于正义事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我们既要批判继承中国的"勇"德传统,又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勇"德思想,以此构成"勇"德之扬弃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孔子将"乐"的根源由"天"转到人内心的"仁"之上,并将"乐"纳入品德修养学,作为品德涵养手段之一。"乐"通过以乐感为主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培养"仁"德,困厄时习"乐"可涵养"勇"德,凭借"乐"可以达到品德的完满。通过"乐",儒家意义上富有精神道德生命的"人"得以树立。  相似文献   

4.
杨明  马剑 《宁夏教育》2013,(2):17-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作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它是所有教育者共同肩负的重大而深远的使命。正如梁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农村流动儿童的道德成长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们的道德成长处于都市与乡村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或紧张关系之下,面临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价值冲突,有着一种别的同龄人没有的困惑、茫然和矛盾。这是这一群体特有的道德困境,但这一道德困境是社会现代性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作为实现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一大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身边可接触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医德的感受度。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之下,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护理人员的教育标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这是一种未来能够造福于大众的教学理念。从"立德树人"的基本概述、"立德树人"的研究动态、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创新性、有效性以及实践策略六个部分,对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研究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视角下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其依托校园教学环境开展,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首先阐述了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难题,然后提出了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完善措施,希望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一种以教书育人为责任的特殊社会性职业。师德是教师的职业(执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正确理解,是对这种社会性行为的坚定而持久的内在信念,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要警惕两种错误做法:拔高"德"的尺度,过分要求教师"应然",使教师承受不应该且难以承受之重;或矮化"德"的水准,牵强教师顺应"实然",而使教师不能达到其特殊职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孔子称中庸为"德",且为"至德".从"至德"与"道"的联系看,它是指道德自由这一最高的精神境界;从中庸与"高明"的关系看,它是指一种"寓伟大于平凡"的德行方式;从中庸与其他德目的关系看,它是一种涵容其他诸德的"兼德".  相似文献   

10.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