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你被别人以不正当的手段对待时,你应如何反应? 第一种办法,叫做以怨报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二种方法,叫做"以德报怨",用胸怀和博爱去感化对方.  相似文献   

2.
战斗在前线的记者华山"一个新闻记者,要养成一种习惯,叫做:多管闲事,好管闲事.有事情,就往现场跑,往第一线跑,往出事的地方跑,到那里去调查研究.当然,到了现场,也未必什么都看到,什么都听到.所以还要嘴勤脚勤,跑跑问问,找目击者,找当事人,找知情者,找一切有关的人,可以提供线索的人."①说这话的人就是华山.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人对你说,能够介绍你到美国去,免费在美国人家里吃住,还能每周领到195美元零用钱,你肯定认为是不可能的,或者其中“必”有什么陷阱,或者就是去当保姆。但是你想错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现在有一种在发达国家存在已久、而对中国特别是处在内地的青年人来说还非常新鲜的出国途径:互惠生(AuPair)出国。  相似文献   

4.
女性消费类杂志分为两类:传统的女性杂志以销售(发行)为主,现代的女性杂志以广告为主。为什么“社办期刊”在女性消费类杂志这块会遭遇滑铁卢,原因就是不明白什么叫做卖读者,或者明白了还做不到——体制不支持。  相似文献   

5.
孙大光者,1964年的交通部长也,“文革”后任过地质部长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林则徐者,大家都熟悉,就是那个清朝去广东禁毒烧鸦片引出一场英帝国主义打中国的鸦片战争的钦差大臣。这两个人差着一百多年,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两个人当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却有着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特点,就是两个人都不给自己的儿孙攒钱。  相似文献   

6.
读书笔记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什么叫做理论联系实际呢?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从一九四二年整风运动以来,毛主席翻来复去地阐明这个问题,主要的精神在哪里呢?毛主席所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  相似文献   

7.
风情衡山路     
再去N次衡山路也是闲逛,实在想不到有什么要紧的事是合适在那里谈的.尤其是那里的酒吧和茶舍,是最适合发呆的地方.去凯文咖啡厅或者香樟花园,点了咖啡和点心,在那里泡一下午,聊天看书,或者带上手提电脑去写些什么.隔着大片落地玻璃窗,观望马路上,就是开来开去的车辆和跑来跑去的行人.  相似文献   

8.
讲理与讲礼     
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读书的好处,总是说“知书达理”云云。大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知书达理的理,原本是礼,即知书达礼。因为过去的私塾,识字之后,就开始教各种礼仪。所谓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的看家本事,就是主持婚丧嫁娶的礼仪,不知礼,会被人笑话的。可以说,礼者,书之用也。  相似文献   

9.
随笔     
谈谈情,吃吃饭 我从学校毕业的第一年,第一次被某人正式邀请吃饭——就是表示开始的那一种,从此不只是谈工作谈理想谈文学谈人生,也不只是隔着半米的距离散步——不知怎么,第一个感觉就是惶恐,很惶恐,死活不肯去。不记得对方又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那我可自己找人喝酒去了!”  相似文献   

10.
我在编稿过程中,经常收到一些基层通讯员的来稿,但由于稿件质量不高,不能采用。究其原因很多,主要是这些通讯员不善于立足本地,面向全局。其表现:一是不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报上登什么,他也写什么;二是不去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地有什么就写什么。这两种极端现象,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需要注意克服。  相似文献   

11.
讲理与讲礼     
张鸣 《出版参考》2011,(12):12-12
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读书的好处,总是说“知书达理”云云。大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知书达理的理,原本是礼,即知书达礼。因为过去的私塾,识字之后,就开始教各种礼仪。所谓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的看家本事,就是主持婚丧嫁娶的礼仪,不知礼,会被人笑话的。可以说,礼者,书之用也。  相似文献   

12.
<正>好些年前去俄罗斯,行程中安排了参观"全俄展览中心"。我对此毫无感性认识,也说不上有什么期待,更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已经去了,对这一个没怎么见诸媒体介绍的展览中心,到此一游也就足矣。也根本没有想到它会和上海有什么关系。只是抬头看到了这个建筑物的时候,不止一个人脱口而出:不就是和上海展览中心一模一样?一瞬间,身处莫斯科,宛若是在上海展览馆前面的延安中路。整个建筑的构架,尤其是刺天长剑顶端一枚鎏  相似文献   

13.
最高职称     
前不久在北京开作代会.有位外地的作家朋友来我房里聊天。说着说着,忽地变了一种哀怜的腔调,说:“老韩呀,你这个人也真怪,名气还可以,就是没得过什么奖,也没得过政府的什么津贴,待遇上不去,怪可惜的。”  相似文献   

14.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5.
信息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会上网、会使用手机,动物不会!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但离开了网络和手机,人还能活吗?肯定能,只是活得不舒服、不自信、不踏实。你有没有在吃饭或者聊天的时候突然翻出手机查看,然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响?并没有人找你汇报工作或者指派任务(让人沮丧的是你分明很清楚即便漏过了某些电话也无大碍,因为你并不是某国总统,也不是跨国公司的CEO或全球瞩目的UFO),但你就是担忧,仿佛随时会错过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或者,你一进家门就顺手打开电视机调到新闻频道,一上车就调到新闻频率,一进办公室就打开电脑浏览新闻,虽然你明白自己不是报社总编或电视台台长,但就是潜意识里不愿错过任何重大新闻(哪能天天都有“重大新闻”!我们害怕把新闻“落下”,其实是我们害怕自己被“落下”)。以上症状,传播学上应该叫“信息依赖症”。  相似文献   

16.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17.
林诒洪 《电子出版》1998,(10):56-56
填补彩色印刷空白林诒洪从文化革命中过来的人大概最不爱听的就是填补空白这句话了。因为这往往是自我标榜的一句套话和空话。现在的人们最不相信的就是填补空白这等事。因为现在各行各业,哪儿哪儿不是人满为患,哪里还有什么空白。其实只要不去随大流,就会发现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假若让你去采访报道一个会议,或者一个庆祝典礼、一个剪彩仪式,你准备从何处写起? 你可以开门见山;某月某日,某地举行了一个什么大会,某某领导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他说……你也可以首先渲染一下气氛:战鼓咚咚,红旗猎猎。某月某日,多少多少群众汇集在什么什么地方,庆祝什么什么……当然,你还可以写得轻灵一些,优雅一些:一带红绸,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出了一个新的世界……你能说这样的会议新闻写得不对吗?充斥于报刊和广播电视中的会议消息不就是这么写的吗,它们事实俱在,五要素俱全,哪一点儿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规程”呢?  相似文献   

19.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上的360行大概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我称之为“个体性劳动”,不是个体劳动者,而是说目的重在个人成就,方式也是以个人奋斗或者以团队奋斗为主。知识分子的劳动也是个体性的劳动。第二类我把它叫做“社会性的劳动”,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劳动者首先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社会性的劳动主要是两类人,一方面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就是大量的公务员;还有一类就是新闻工作者。这些人的劳动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一开始他们想的就是为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