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辉 《云南教育》2007,(10S):31-3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什么是“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又难以回答。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的实际概念,然后过渡到理解。“白云、小鸟、小鱼、种子”的“家”的抽象概念,从而发现事物间具有互通的规律。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人把"开发校本课程"理解为"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实际,有专家撰文指出: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这种理解的根源就在于把课程理解为教材。文章认为,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用书的特殊性,建议不要将校本课程的产品称为校本教材;鉴于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3.
潘跃青 《考试周刊》2014,(10):73-73
<正>有一句这样的话: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唤醒。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呀。这里把尊重视为第一道阳光,耳朵比作心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能把这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话用好呢?如何让数学的阳光触及学生的心灵呢?一、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要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首先应从让"学生理解教材"转变为"教材理解学生"。"教材理解学生"就是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使"教材理解学生"还必须让"教师理解教材"。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和完善。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说,只有"教师理解教材"才能使"教材理解学生"。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好"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现象与教材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册教材相应的教师用书(第133页)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指出:"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的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吗?下面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体现,也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教师应以怎样的姿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呢?欧阳代娜老师的回答是:"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我对教材的理解"包括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理应也包括把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教给学生。那么如何"教给"呢?至少有三种选择:一种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做的,即讲理解的结论,教参上的或自己的,我们叫"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理解"抽噎"、"清澈"、"安居乐业"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地球的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要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教学难点:理解"鸟儿是人类生存的保证"及"相信人类会给我们一个绿色的家"的含义。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能说说你对家的感受吗?(学生畅所欲言)我们的家温暖、安稳,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感觉特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今天要认识课文中的主人公却为了家而烦  相似文献   

8.
杜鹃丽 《甘肃教育》2014,(18):98-98
正我国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性,把理解教材当作最终目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两者均成了教材的奴隶。而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也就是说,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依托文本,让教材"宽"起来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是在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典型性、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教师教学的大众性,都时常将学生转入难以理解的"抽象世界"中,使得部分学生因此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现行的教材、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的策略等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通俗易懂的教学空间,最终实现"让孩子们自由翱翔"的希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现代语文教材主要指文选型语文教科书,其构成要素有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其功能主要有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当前语文教师对待语文教材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一种是"唯文是教",他们认为教材内容=课文内容=教学内容,教学一篇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于是,盲目依赖教参,把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奉为"圣经",语文教师只是这部"圣经"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及中国人的家,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家的意味"一框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可以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对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二、学情分析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责任感不强,不知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教育专家崔峦指出: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课堂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因此,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科学地整合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生活化资源,激发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才能使更多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对接生活课堂与生活链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桥梁,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这样的课堂才是开  相似文献   

13.
<正>这里所说的三种"思维"即指教材思维、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其中教材思维是指教材对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思维是指教师教学时对教材思维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对教材思维或教师思维的理解与认识.章建跃博士提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这是对教师思维的三层要求.教材思维是冰冷的,如果教师只做一个教书匠,不钻研教材,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硬生生地把冰冷的教材思维不加修饰直截了当地传给学生,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长期以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让学生能学好这门课,是教师的职责。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紧紧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创造学习情境,联系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提炼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思维。作为一线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发掘教材,发掘生活资源,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提升学习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师的教学要善于借"题"发挥,在理解教材内涵、尊重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数学教材文本题材为教学依据,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拓展题材外延,丰富学习资源,达到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然后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最后选取符合理解教材与学生学力实际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深入",又要"浅出",让学生真正在文本教材中"来来回回""若有所思"。  相似文献   

17.
邱素萍 《家教世界》2012,(2X):32-3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一册第83——84页,"练一练"和练习十六。教材简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根据分数的意义,用整数乘、除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再次安排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  相似文献   

18.
情系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被激发,且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将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是教师的情感,情感是  相似文献   

19.
<正>教师要关注"因材施教",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针对性地探究,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因材施教"尤如教学中的"灯塔"给教师指引方向。现就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情况,谈一下体会。一、对"因材施教"涵义的理解1.因"材"施教——密切关注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能片面理解为因"人"而异。"材"我们可以理解成教材,每套教材因为各种因素,都会拥有教材本身的一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中"平行线"未涉及"平行公理",这对教材编制和教学都带来挑战。然而平行线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应依托学生实际,把握概念本质,深度理解教材,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