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2.
释“孝”     
"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3.
释“竟”     
分析了“竟”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从“ ”下从“兄”的会意字。“竟”字下方的部件“兄”为人的祝祷状,而上方的部件“ ”则表示“否定”义。“竟”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人的祝祷活动的终了。  相似文献   

4.
释“鬧”     
古代字书“鬧”字首见于《说文新附》,一般以为产生于唐代。本文利用出土汉简材料,考证了“罔”字至迟产生于西汉,并且其本义不是一般的嘈杂义,而是争斗义。可以弥补语文辞书的不足,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释“反”     
谢培培 《现代语文》2009,(10):140-141
“反”的本义是“攀引”,在古文字中它与“朴”(攀)是异体字的关系。《说文解字》对“反”的解释为“覆也”,是“攀引”义的引申义。后人造“扳”字以承担了“反”的“攀引”本义。  相似文献   

6.
释“鬧”     
古代字书"鬧"字首见于《说文新附》,一般以为产生于唐代。本文利用出土汉简材料,考证了"鬧"字至迟产生于西汉,并且其本义不是一般的嘈杂义,而是争斗义。可以弥补语文辞书的不足,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释“岳”     
“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相似文献   

8.
释“饗”     
宋玉坤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3):34-34,91
王力和郭锡良对“饗”字的解释是不同的,在比参其他字书的基础上考释其本义。  相似文献   

9.
释“处女”     
“处女”一词的释义,诸辞书及相关文献均仅采其引申义和比喻义,而对其本义则未予说释.考之字书与文献,“处女”的本义当为“善淑的女子”.  相似文献   

10.
释“兑”     
《说文》对"说"的本义提供了两种解释,以此导致后人在理解"兑"的本义时产生了一些歧异。本文从"兑"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兑"的本义应为愉悦义。  相似文献   

11.
释“庚”     
"庚"字的本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说。从对古今学者观点及"庚"字后起义项的分析来看,"庚"的本义应该是"有耳可摇之乐器"。其演变过程应为:"庚"从"有耳可摇之乐器"的本义引申出"接续"义和"更替"义,表示天干第七位及年龄是"庚"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2.
释“爯”     
对“爯”的构形,以及由构形表现出来的本义,前贤作过很多解读,但都未获得一致的认同。《说文》说“从爪爯省”,表示“并举”的意思。“并举”的为何物?李孝定说“不能確言”。本文通过对甲骨、金文构形的分析,然后结合“稱”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古今方俗的生活习俗,从中归纳出“爯”的本义是以提鱼这种构形来表示测试物体轻重,是“偁”、“稱”的初文,而“偁”、“稱”的本义、读音均同“爯”,它们是“爯”的后出转形字。  相似文献   

13.
释“離”     
《说文解字》把“離”释为“離黄”(仓庚),“離黄”本作“黧黄”,并非離的本义。離的本义是鸟类遭受网的捕获,離的引中义都由此派生而来。  相似文献   

14.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15.
释“習”     
本文分析了“習”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上为扫帚状下为“日”,当为会意字。“习”的形体义为日出天亮以后,人们便起身拿起扫帚扫地。“习”一词的本义为重复义。  相似文献   

16.
释“希”     
在综合考察了“希”的字形义 ,“希”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希”的同源词情况以后 ,认为“希”的本义当为“织得稀疏的布”  相似文献   

17.
释“享”     
“享”字古字应写作“亯”,先秦“亯”字即有“献”义,但关于其造字笔意,各家说法不一。“亯”字笔意应为城邑内供祭享祖先、神主的较高建筑物之形,本义为祭享之所。引申出宴请、孝养、享受、亨通、烹煮诸义项,后分化出享、亨、烹三字。  相似文献   

18.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释“攀”     
是会意字,且 子为“攀”之本字。 的本义应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后来, 的本义,渐渐扩大化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或“两只手向前借助外物(即‘拉,牵’之义)”。  相似文献   

20.
释“午”     
“午”的文献常用义为地支名,但“午”的本义是什么,其说不一。“午”的甲骨文为两头粗中间细的杵形,乃“杵”之本字。而“午”假借为“地支第七位”是深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午”的字义沿着这两条道路发展,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