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学校有效健康促进模式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学校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高等学校有效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并据此设计实施“改善学校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两项内容不同的学校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开展项目效应评价实验研究。以改变学校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康问题相脱节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的评价都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省、市运动会的成绩来评定。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的成绩,反映学生身体发育、体能素质的状况。以篮球、足球、健美操等项目比赛的成绩,反映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学校代表队训练水平的高低。它们都是对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间接的侧面的评价。而“学生就诊率”指标,对学生的健康具有客观性、直观性评价,并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1.“学生就诊率”具有评价学生健康的客观性生命总是以健康—生病—健康……直至死亡的循环在演泽。所有的校园体育活动都是为了促进…  相似文献   

3.
体育活动与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下滑趋势。学校如何遏制学生体质健康的下滑,建立一套科学分析评价、系统指导干预的管理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是本研究试图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学生以学习时间和身体活动时间是在校的主要教育活动时间为依据,借鉴现代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提出。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构建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教育原则,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充分体现学生三个“自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浩 《体育师友》2013,(5):37-39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启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体育课堂注重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传习运动技能为主的外场教学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思考体育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重运动技能专长形成的同时,是不是对体育课堂的理论课教学有所忽视.或更为偏激的说是“废弃”。  相似文献   

6.
改革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倡“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和贯彻“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从五个方面综合评价体育成绩,必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体育课程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1]而一些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健康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身体上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基于学校“教学一体化案”和“市直高中校中学高级教师每年轮流开设公开课”的要求,我觉得:高级教师开课应该有一定的水准,应该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健身操素质》课题的教学中,以“健康、运动”为主线,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力求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练”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化课题,健康的概念已经从纯粹的生物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和社会、道德、环境等多维度的“大健康观”时代。研究以健康促进为视角,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及所面临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大健康”管理的构建思路并依托软件开发及数字化校园网络技术,开发出一套集体质、生理及心理健康等数据管理、评价、反馈和干预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健康促进是包括学生体质健康及其它健康问题的终极追求目标,大健康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学生健康问题的有效模式,而“学生健康管理与促进系统”的开发,可依托当前高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促进大健康管理模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面对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深化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是应对未来疾病防控的全新趋势,更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研究认为:依据体育和医疗卫生在健康促进方面的服务侧重点,厘清了处于健康状态时需要以“体育为主、医卫为辅”的主动性预防,亚健康状态时需要“体育与医卫相互调整”的协调性预防或“医卫治疗、体育调节”的沟通性防治,以及不健康状态时需要以“医卫治疗为主、体育康复为辅”的通力配合的体卫融合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体卫融合的价值使命,即把握健康促进新认知、应对慢性疾病防控新变化、转变医疗卫生新角色、肩负体育责任新使命。  相似文献   

11.
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采用当今先进的单片机开发技术,设计研制了“智能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咨询电脑”,其目的是运用本电脑系统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根据其评价结果制定出针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教材,将于2002年全面使用,课程的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其意义是:第一,体育本身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的重要任务是“育体”。第二,健康领域有许多内容不属于体育,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内容也装进来,变成一门综合课,体育内涵扩大了。因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手段为人服务,更强调通过体育手段让学生达到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内容包括:运动文化的传授、技能的掌握、在阶段教学内达到一定的体质健康标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疾病的防治、用眼卫生的教育、艾滋病防御的教育等。体育课现在称为体育与健康课,增加了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健康内容,成为一个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施玲 《体育教学》2012,(1):61-63
本节课依据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旨在落实并推行体育新课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1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本课将教师本人的示范图解融入课堂之中,同时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方法得到掌握,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李英 《西藏体育》2009,(2):41-4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生产扣生活方式造成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使体育教学从以前的竞技体育为主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方向转变。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师本身从课改后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等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尽快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本次课以跑为主的技术教学课,内容少,技术比较单一,在课中如果一味教授学生跑的姿势,  相似文献   

16.
郭韶琳 《体育教学》2008,(8):115-116
本节课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水平四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结合我校独特的“三分”教学模式而设计的。以安全体操运动为主导线,以运动技能为载体进行本课。  相似文献   

17.
<正>一、指导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目标的达成统领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依据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性质。在确定学习目标和设计教学程序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因素发展的三维健康观。  相似文献   

18.
健康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时我国几种体育教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从局部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功能.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多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受“竞技体育”影响较深.是“应试体育”的产物;健康体育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在对健康认识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淡化竞技,注意健身.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和分析体质、健康等概念,并从中探讨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发现词语“体质”不适合与“健康”结合在一起使用.作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用语,“体质健康”一词对于健康的理解意义不大,不宜继续作为官方正式语言使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5个学习领域划分的意义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应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出发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批判了“学生的健康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获得”、“各学习领域可以分别教学”、“健康主线的学习与体育主线的学习相脱离”等错误认识,以促进体育主线与健康主线协调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