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乡绅一词在宋代即已出现,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和发展最终于明朝中后期乡绅作为一个阶层而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传统社会当中。乡绅阶层是封建的小农经济与我国科举制度紧密联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一特殊阶层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长期存在又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澜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1,(6):F003-F003
唐宋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士族势力的彻底衰落,社会呈现出日渐平民化的趋势,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读书,在科举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厕身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中一员。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扩展和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拥有一定功名的人(即为绅士)越来越多,但官员的数量却基本没有怎么增加,这就必然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获有功名,却没有担任官职的人组成的社会集团。这些具有一定功名,尚未能做官或曾经为官后因各种原因离职并在乡里居住的人,就是我们所谓的乡绅。 相似文献
3.
陈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2):149-152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4.
万载县是江西西部的山区小县,清初毁于战乱.在战乱之后经过三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大族和乡绅们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县级政权借助乡绅的力量逐步开展了县域社会建设,同时,乡绅们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县域社会建设.从清代万载县县域社会建设的历史可知,乡绅在清代的县域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明清时期的徽州村落来说,虽然它们的选址、布局和空间组织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审美考虑,但在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所共同营造的整体氛围中,其审美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徽州人浓重的风水观念以及\"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的文化习性,意外地成就了园林化的徽州村落这一审美的副产品。在徽州村落的空间格局背后,潜藏着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族制度与宗法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灿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7):121-124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清代科举宾兴在各地的普遍设立,这种专门为科举考生而设立的教育公益基金对基层地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一方面,人们日益将捐设宾兴的行为媲关于宋代范仲淹捐建宗族义庄的义举,并进而认为其施惠范围较之宗族义庄更为广泛,故而也便更为难能可贵。有些家族甚至将原本用于宗族祭祀的族产捐为科举宾兴的资产。另一方面,地方士绅推举代表、值年轮管宾兴资产的管理方式逐步取代清代中前期的官府、儒学教官对科举宾兴资产的直接控制,也为清代基层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场所。 相似文献
8.
孟凡峰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8):87-88
体育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如果不适时解决,它会严重损害体育运动的发展。本文对体育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和谐通常是指社会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活的秩序性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的有机统一。社会问题的基本社会危害就是对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破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看,转型期社会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梁仁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3)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杨松水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49-52
绅士阶层在清代地方城乡社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个游离于官民之间的社会集团。清代皖中绅士在兴学、决讼、赈灾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组织控制的权力.宗族通过族规家法的制订和宣讲,对族人的约束,以及对违规者的教化与惩罚等,成功地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维持了徽州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陈佳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清末广东潮嘉地区匪患问题十分猖獗,官绅对此问题上既有合作的理由,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总的来说,官绅关系因匪患因素而变得不和谐,双方的矛盾也因找不到妥善的解决方法而变得不可调和,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博弈的状态,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地方社会运作机制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之大量新式武器在城市和乡村泛滥,使整个潮嘉地区陷入了武力化的境地。匪患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有利环境得到滋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金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6):674-678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道德控制的权力。宗族立足于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大传统的道德根基,对民众的道德小传统不断加以引导和清理,通过教化的、权化的道德,孝化与神化糅合的道德以及对道德越轨者的惩罚,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有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罗春梅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4-47
士绅作为地方精英是拥有领导地位及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在国家政治事务和地方事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是清代云南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很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清代云南士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对云南的地方认同和地方利益的维护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和国家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清代云南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程多闻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86-89
国家权力的下沉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有限的国家能力的制约下,地方社会的支持和介入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地方士绅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一方面国家以地方士绅及相关的机构为中介连接起国家和地方社会,双方在相互合作中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双轨政治”的僵化,官、绅、民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并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晓荣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4):110-114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历史条件的变化,江西士绅阶层在社会流动中呈具出一种多元分途的态势。辛亥革命时期,处于不同层次的士绅在这场社会剧变中心态和行为模式各异,但总体上推进了江西辛亥光复的进程。反过来,这场社会变革又和江西士绅阶层的前途和命运形成一种微妙的互动,并对之后的江西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致元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1,(4):22-25,47
徽州万氏自清初一直居住在黟县宏村,万氏文书中有一份光绪年间"流水日志"记载了一个徽商家庭日常消费状况,此商人家庭生活俭朴,而且日常消费物品中大量使用机器生产品。这份档案资料从物质层面展现出近代徽州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时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20.
特色办学是地方院校办学的生命源泉,有特色才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一些重点大学,地方院校在影响力、学校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加之地方院校很多都是依托地方发展、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所以笔者认为,区域性是地方院校打造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在办学中,注重区域性、联系区域、发展区域,方能更好地促进地方院校的特色办学,使地方院校立于办学的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