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良师》2011,(9):45-45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由他和他的助手编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  相似文献   

2.
说起司马光,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代代相传,已经说明了少年司马光的与众不同。司马光的博学多才,主要来自于勤奋好学和惊人的刻苦。  相似文献   

3.
小同学们一定知道司马光吧,当然,司马光不仅仅做了“砸缸”这一件事,他是北宋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还写了《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较差,别人读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差一些的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司马光非背个二三十遍不可。同学们背熟后,都出外游玩去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从小读书刻苦勤奋。当他发现自己背诵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时,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别人背诵课文两三遍,他要背五六遍。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时读书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进行晨读。由于他每天晚上睡得晚,早上常常醒不来,耽误(dānwu)了晨读。他想让母亲喊醒自己按时起床,但母亲心疼他,并不按时叫醒他。有几次都睡过了头。这可怎么办呢?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里放着一段圆木头,他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晚上就…  相似文献   

5.
6.
說“三余”     
三国时代魏国大司农苳遇,为人质朴寡言,特别喜欢学习。他小时候碰上了兵荒马乱,只得和哥哥一起寄人篱下,每天挑水打担,下田上山,或者跑点小买卖,自食其力,勉强糊口。但不管干啥,他怀里总是揣着书本,有空就读。哥哥笑话他书呆子气,而他不改其志。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苳遇终于成了名重一时的学者。他研究先秦诸子学说,造诣很深,善治《老子》,曾为之作训注;  相似文献   

7.
“余三慢”     
“余杨迪”——学校里,同学、老师都这样叫我;“余三慢”——回到家,爸爸、妈妈又这样叫我。提起“余三慢”这个名儿,我就有气。气谁呢!唉,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爸爸总说我吃饭慢。每次吃饭,我只盛小半碗,可我总爱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常常看得入了迷,就忘了碗里的饭。就说今天  相似文献   

8.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9.
自学考生都觉得时间紧张,无法挤时间,其实,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总是有的。三国时期的董季植曾总结了「三余」读书法,即:「夜晚是白天之余,雨天是晴天之余,冬天是一年之余」。我在自学中也根据教师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相似文献   

11.
对于言路闭塞,司马光有切肤之痛。宋神宗去世之时,“诏求直言”,高太后派人慰劳前来奔丧的司马光,并问“为政之当先”,司马光就说了四个字:“请开言路。”然而,司马光当权之后,是否就能闻过则喜呢?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豁达。不要说是政见对立,即使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其识见稍有差别,也是要视之为“干扰斗争大方向”之“杂音”的。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这一生孜孜不倦做了两件事,一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二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阅《三国志》,见《董迂传》有一条注里叙述,有人要跟随董迂学习,董迂不肯教,强调要以自学为主,“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迂言:‘当以三余’。或问  相似文献   

14.
化学实验室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实验。一位实验员向一个长方体大玻璃水槽里注水。当他把水槽搬到两个工作台间水池前的地板上时,发现放在那里的胶皮管不知让谁给拿走了。为了赶时间,他没有去找寻胶皮管,而违反规定,直接将水槽架在水龙头下的水池上向水槽里注水。架在水池上的水槽的两端底部紧贴着两旁工作台的台面,水哗哗地流进水槽。台面上正在进行着一组化学实验,实验员专注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谁也没有想到此时正酝酿着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5.
经史满堂春 温和读书人 ——司马光点滴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史学家,他少年击瓮救友,中年主编《资治通鉴》,晚年罢废“熙丰变法”,此三事,近千年来妇孺皆知,士夫景仰。王安石推行新法16年,司马光一年半尽行扫荡。“拗”“犟”二公,适逢君弱臣强的时代,因而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充分展示了各自的典型形象。司马光去世,朝野恸哭,顶礼膜拜.但转眼之间就追夺赠谥.还要掘墓毁碑,最终他不愧为一位伟人和先哲.从而赢得人民世世代代的崇敬。影响之所及,就连远离司马氏主要活动中心的江南池州,也留下他的遗闻轶事。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为什么司马光在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时候,他没有慌呢?课文里没有直言,但是从他举起石头,使劲砸缸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活动:小朋友掉  相似文献   

17.
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政治家王安石和司马光均从“民本思想”出发试图挽救当时的危机,司马光站在史学家的角度,以历史的长远眼光出发重于“安民”;王安石以一个变法家的身份提出了封建统治者更高层次的追求——“富民”。针对各自的思想,二人提出了不同的手段和措施。他们民本思想的理论都根源于孔孟,司马光在阐述时杂糅了“黄老思想”,而王安石则带有法家功利主义的色彩。两人有着同样的出发点,殊途却没有同归,他们在政治上走向了反面。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叶,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曾大张旗鼓地发动过一次变法图强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打破了当时儒家统治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搅乱了“习于苟且非一日”的士大夫的酣梦。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有进步必有反动。以司马光为头子  相似文献   

19.
“祖”者,即父母以上的尊长,如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等。人到老年,做了祖父母或曾祖父母以后,自然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考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为人祖者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子孙后代呢?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温公家范》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尽管他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课堂“数奥班”里,杨老师同我们一起回顾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按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能够办得到。这时,司马光反常规而行,砸破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