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会林 《班主任》2005,(9):27-27
"师道尊严",亦作"师严道尊".<礼记·学记>里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本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后多用以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  相似文献   

2.
师道的力量     
中国人历来讲究师道。《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国的学术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师承衍化史、尊师重道史。  相似文献   

3.
一、树师道之尊严中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目前公认的师道尊严的由来起源于《礼记·学记》中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  相似文献   

4.
命题者的话     
“严师”有两层含义。一指尊师重道,《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慌民知敬学.”  相似文献   

5.
最近 ,从报上接二连三地看到教师羞辱甚至打骂学生的报道 ,感触颇深。“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古训。“严师出高徒”嘛。这也可能成了某些老师体罚学生的“理论根据”。不少老师体罚学生后 ,总是以“我的出发点是好的” ,“我是一时冲动” ,“这些学生不严加管教不行”等等理由加以开脱。“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 ,人之模范也”。这也是古训。可见 ,为师者 ,切不可忘了要严遵师道。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敬学生。”要平等待人 ,爱生如子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就会尊…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师道尊严"是支配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但"师道尊严"的传统在现代仍然对教育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师道尊严"的表述最早出自《札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在学习活动中,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之道  相似文献   

7.
<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必须加强道德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怀问"道"之心、行尊"德"之路,做一个有道德理想的人。一、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夯实道德价值基石《礼记·中庸》曰:"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古人认为,"尊德行"是存心之功,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致知之业,是"格物穷理";君子既要尊重德行,又要明了道理。古人这种"尊德行"与"道问学"的思想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与启示作用。如果将"尊德行"视为思想道德教育、"道问学"视为学科知识教育,那么,"尊德行"与"道问学"与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教师,曾在国人的崇拜排行榜上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我国历史长河的大部分阶段,教  相似文献   

9.
一、对“师道尊严”渊源的梳理 “师道尊严”这一词语大家都并不陌生,但究其源乓,它到底是由什么时候产生的,相信不会有太多人羽晓或者说深入的了解。在中国古代“师道尊严”一司最早见于古代早期的一部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乇巾有这样一段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荩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相似文献   

10.
正师道尊严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在莘莘学子面前,教师的尊严就是富有魅力的人格标杆,是一面传道授业的胜利旗帜。西汉学者戴圣在《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为人师表需要教师拥有尊严,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师拥有尊严。  相似文献   

11.
冷学宝 《师道》2014,(6):48-49
作为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以其对教育之道的深刻洞见,对教学之理的精到阐释,对教师之尊的细微辨析,成为教育著述中的传世经典,赢得了世人的足够尊敬。《学记》所开创的尊师重教先河,绵延数千年长流不息,让人想来无法不心潮澎湃,思之不能不心生温暖。"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相似文献   

1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固镇县教委盛丽娜关于教和学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论最具有代表性。“教师中心论”者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作用,所谓“师严然后道等,道尊然后民知教学”;持“学生中心论”者则认为,既然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清初情欲论中的"重学"、"崇礼"思想成为荀学由"潜"而"显"的重要表征。清儒以自然情欲论而重视外在知识学习、积累对情欲"向善"的引导作用,由探寻情欲的有效规约而尊崇礼学,其中的荀学因子确然闪现。在清初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转轨过程中,荀子思想的"时代义理"被重新阐发,促进了清代"道问学"传统的确立,成为荀学在近代复兴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没有学生的学校老师会无所事事,同样,没有老师的学校也是名存实亡。用现代语文来说,老师和学生其实是一对"亲密朋友"。遇到一个好老师,几乎是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都会有的一个梦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好老师"的标准却因为学生不同而不同。"好学之徒"会默默地希望老师对自己严一点再严一点,"玩学之徒"会发狠般祈祷老师眼角的余光离自己远一点再远一点。"好学"与"玩学"之间,其实和分数高低关系不大,本质上是在期盼和寻找一种最适合、最良性的师生相处之道。就算再好的老师,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脾气秉性的一个人,即使桃李遍天下,也不见得能和每个学生都对上眼。对上眼的学生自然不用说,对不上眼的学生,也少不了在心里记  相似文献   

15.
<中庸>上说:"故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相似文献   

16.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集中体现在"自成"与"他成"、"成己"与"成物"、"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三组的对立统一中,通过研究这三组的教育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出"诚"的教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帮助其成才;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修养德行。一言概之: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成己"还是"成物","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和实现生命。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你是一个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尊其师,则信其道",  相似文献   

18.
学问之道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①,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校长》2021,(3):I0006-I000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坐落在浙中腹地双尖山下的潜溪水旁,地处"诗坛泰斗"艾青的故乡傅村镇。学校占地面积29,783平方米,现有52个班级,2,244名学生,专职教师117人。学校前身是由太学士傅谦光创办的"尊道书院",书院以"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为办学宗旨。随着时代的变迁,"尊道书院"几经更名,"尊道小学""育德小学""傅村小学""傅村镇校",直到如今的傅村镇中心小学,"道"和"德"的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南朝诗人沈约的美学思想、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刻苦求学的文化思想都是学校德育的沃土,著名诗人艾青、历史学家吴晗都是学校值得骄傲的校友。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理念上开放,变"唯我独尊"为"互尊互重"首先,师生之间要互尊互重。老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而学生也要尊重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谱写和谐共进的篇章。实践表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也会对其所教的课程产生反感,进而导致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