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作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项重要话题资源颇受大陆学界的关注.这一理论空间的"开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算起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将联系新马华文语境,并借重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理念变迁、视野拓展的有关认识,以大陆学界的此类研究为观测对象,梳理总结这十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批评研究并作适当评价,揭示该论题的演进和它超越自身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华文文学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当代新马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支华文文学劲旅。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萌芽,并经过新马多元文化的洗礼,逐渐成长壮大的。尽管它不及中国大陆文学的汪洋浩瀚,也不及港台文学的跌宕多姿,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南洋社会生活土壤,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并广泛吸取中国母邦文学、西方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初,中国文学批评界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其焦点是如何认识西方的现代主义,中国是否能够发展西方的现代主义以及怎样评价中国式现代主义写作。即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实际上演化为关于中国文学道路的探讨。从变异学视域来审视这场论争,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下是如何发生变异与融合、进而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品格建构中的。  相似文献   

4.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抗战文学宣传中出现的弊病、对梁实秋话语的误解以及文学审美的自律性要求等方面分析由梁实秋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认为这场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抗战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文学审美话语诉求.  相似文献   

6.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985年,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引起论争,姚雪垠应邀投入论争。但由于姚雪垠匆忙上阵,将学术论争政治化,对现实的严重误判等因素,他在这场论争中惨遭失败。但是他所显示出的英雄的悲壮感和不畏艰难,敢于捍卫他心目中的真理的斗争精神还是十分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对其人文思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量。  相似文献   

9.
1992年,当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首次组团来华访问时,不少中国文学界人士惊讶地发现:想不到新马地区还有那么多人用华文写作,而且写得那么好!  相似文献   

10.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论文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放眼华文文学进行剖析,主要是就术语组合的弊病,如交叉性、无效性和错位性进行分析批判,并以关键词中的本土性个案展示了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海外华文文学,以华人文学与华裔文学为主体,属于外国文学范畴,而不是中国文学范畴。只有对世界华文文学进行认真的研究,对各国华文文学及其所在国的历史与现实"语境"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才有可能逐步建立编写汉语文学史应有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2.
纷争、建构与悬置--关于华文文学命名科学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命名的科学性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论.首先表现为对研究地域的论争,继而表现为以人种/语种为划分依据的争论.而伴随着纷争,华文文学学科对象的不完整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不断地建构、弥补,也即命名的科学性与否在现实层面已经解决了.故而笔者认为,对“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命名的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的论争是不必要的,宜悬置起来,存而不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对典型问题的探讨与论争一直没有间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冯雪峰以"典型的个性,是典型的个性"为核心和精髓,从文学典型创作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主观表现和客观再现的有机统一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合二为一三个层面阐释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观,引起了当时文学理论界的广泛注意。冯雪峰的现实主义典型理论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先锋派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命名和论争实质上是对文学场内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对革命文学设定的规范及对茅盾小说的评论使茅盾主动参与这场论争,体现出茅盾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考虑。稍后翻译俄国作家丹青科的小说《文凭》则是茅盾为推出文学范本,挑战先锋话语、重新阐释文学规范并摆脱身份危机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底层叙事:文学界的一场话语自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底层叙事或底层文学的讨论是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领域内一场意义重大的论争,牵涉到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时代话题。论文梳理了这场延续数年的文学论争的起因,清理了这一概念或命名的内涵与外延、话题的讲述主体、讲述内容、诉求对象及讲述方式等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梳理和寻思中表达了对这一话题继续走向深入与广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一《短篇小说一集》收录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作品,起自1919年,迄于1990年。在五十年代以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为英国殖民地,共处在一个政治实体之内,因此,我们把两国的短篇小说合为一集,同时为了行文的方便,《导言》也将两国合在一起论述。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1919年10月,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刊,其副刊《新国民杂志》开始出现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白话文学作品,新加坡文学史家方修认为这就是马华新文学史的发端。七十多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据统计,1965年以前新马两地出版的文学作品单行本,共计818本;1965年至1979年新加坡出版的单行本,计553本①。如果再加上马来西亚和最近10年来出版的单行本,估计约达3000本。其他没有结集的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的作品,数量就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19.
一再过一年,中国新文学即将走完七十年的光辉历程.当代们回顾这段漫长的历史,我们欣慰地看到.以它为基础和核心而发展起义的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与其它语种的文学一起.并列于世界文学之林.其中,由于社会背景的相仿.文化心理的近似.创作媒介的相同.再加上民族血缘的关系.新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从一诞生就同中国现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四运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加快了文学市场化的进程。由此引发的人文精神论争,成为90年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论争的中心是人文精神丧失与文学商品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后,冷静地回顾与反思这次论争,是整体评价90年代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