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蒙古族的祭敖包、祭天、祭火、祭苏勒德、祭祀祖先等宗教祭祀活动中,有许多针对女性的禁忌.其原因既有保护女性免受亡灵的侵扰,避免女性受到祭祀场面惊吓,也有防止女性泄露家族秘密的可能.至于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在祭祀中出现的女性禁忌,也不排除有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意识在内.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察罕苏力德祭祀仪式从教育方法角度看是一种情景教育法。祭祀仪式情景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有:自然观教育、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族群认同教育。在情景中施教的察罕苏力德祭祀仪式,带给学校教育如下启示:寓情于景,寓教于景;拓展教育环境,实施完整教育;追求多种教育形态共生。  相似文献   

3.
村落是一个多元空间的复合载体,是展示村风民俗文化的舞台,底蕴文化内涵丰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祭祀音乐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音乐的存在,同样受当地村落文化的影响,祭祀中祭品的供奉、音乐的传递等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向社会展示本土村落文化。从人类学视野解读村落中的祭祀音乐,分析音乐存在的文化场域和演唱空间背景,从而探讨地域文化下的音乐特征,利于村落文化的展演和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新疆坎儿井工程中的祭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活动是新疆坎儿井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在新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坎儿井礼仪文化。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视角对坎儿井工程中的祭祀活动进行解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蕴藏在这种习俗中的道德秩序,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它是当地人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它同时也是维系群族记忆、保持身份认同、凝聚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信、推动民族整体发展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5.
祭祀和饮食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在礼仪活动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祭祀是体现在仪式与象征、行为与信仰上的一整套礼制体系,突出表现在献祭过程中的各种饮食事象上。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供奉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中的各种仪式性行为来实现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虔诚与愿望。唐代礼制中的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绍承古制并有所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人文传统和实用精神。  相似文献   

6.
兴蒙蒙古族乡是750余年前随元军进入并定居在云南的一个蒙古族聚居区。兴蒙人来到这里后积极地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历了由游牧民到渔民再到今天的农耕民的变迁,相应地,经济文化类型也从游牧经济文化向渔猎经济文化再到今天的农耕经济文化转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内隐的精神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对研究文化生态学和解释文化的“年代——区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蒙古族大学生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突出特点,丰富教育人类学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9.
节奏乐器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最为主要的一个部分,它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宗教祭祀活动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于打击乐器在历史上祭祀活动的探究,得出这一乐器类群发展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服饰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应当通过全国性的综合立法,加强对包括蒙古族服饰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并明确其立法原则和保护制度,同时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产权制度来解决蒙古族服饰艺术私法保护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相对而言是一个薄弱环节。鉴于此,笔者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8所学校蒙古族学生的英语教学作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这些学校蒙古族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蒙古族学生学习语言的优势对他们语言学习的正面影响等,目的在于强调新疆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得到重视与开发。本调查研究探索了一些建议如提前开设汉语课程,发挥母语的促进作用;开设远程教育;社会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的个人努力钻研等,以期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蒙古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习》2008,(9):12-12
清代最初的两次漕粮海运出现于道光六年(1826)和二十八年(1848),自咸丰以后,海运成为漕运的主体,一直持续了60余年。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天后、风神和海神关系海运安危,故祭祀活动历来受到重视,其中尤以人们对天后的祭祀为重要。道光六年(1826),清廷首次推行漕粮海运,祭祀活动立即被提上工作日程。二月初一日,是海运船只初次放洋的时间,江苏巡抚陶澍随即赶到宝山县漕运船只的出海口处,祭风神、海神,并前往上海县黄浦江岸的天后庙敬香,以祈求海运平安。此次海运分为两批进行,在第二批漕粮交兑结束后,陶澍又上疏道光帝,奏请加封海神。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女性历史名人因其先进文化本质、草原文化底蕴和女性文化魅力而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价值,因而具有足够的市场增值潜能,为对其进行资本化转变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逻辑基础。根据文化资本理论,蒙古族女性历史名人可以作为文化资源来进行资本化开发,我们可以通过创意主体的创意行为和文化企业的特殊技术赋予其经济价值,成为可以流通的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蒙古族女性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要通过产品实现文化资源社会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统一。这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9,(1):100-103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融合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有助于防止学生民族身份缺失。同样,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融合性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多样性、交际文化被忽略等问题,依据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民族特性、学习基础薄特性和文化忠诚度高特性,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融合性需要从优化课程设置、自主利用教材、积极进行文化引导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经济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游牧经济曾经是其最原始的经济模式,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持续了漫长的时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蒙古族经济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农业、工商业、服务业等多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多元化促进了蒙古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  相似文献   

16.
桑植白族民间普遍存在“本主教”的宗教信仰,游神祭祀是桑植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区域与其他民族群体区分的重要标志,更是该族群不断强化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深层次说它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横切面.因此,必须依靠交流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语境之中,使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Alata(Colleg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 024000,China)  相似文献   

19.
20.
民族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文化系统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诠释,它积极围绕人类的行为。一个文化系统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文化变迁是属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类型,是从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生活文化开始,"由表及里"不断地向深层次文化渗透的。蒙古族文化在重庆彭水县向家坝发生的变迁便是在特定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内外因的推动下与周边散杂居民族在生活中长期相互交流、交往,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所发生的一种文化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