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小薇 《视听》2024,(1):102-105
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快餐文化时代,体量小且时长短的微纪录片因符合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而备受青睐。其中,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在平民化的视角、真实性的坚守、精品化的内容和开放化吸纳等方面探索创新,以求变的姿态收获好评,在新媒体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4.
柴静的公益纪录片《穹顶之下》关注空气污染这个社会问题,体现了公益传播的内涵。为此,本文探讨该公益纪录片背后的说服助推成因,并研究建构得出一个公益纪录片对受众的说服模型,以期推动未来更多的公益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公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舌尖上的中国》收获无数好评以来,美食纪录片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也更为重要。《风味人间》更是原《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的又一力作。该纪录片不仅将观众所看重的美食、故事与地方三要素融为一体,更因其独具特色的拍摄视角和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让该片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与好评。《舌尖上的中国》的独特在于其所带有的民族烙印,而《风味人间》则更具世界性,不仅仅将视野放在国内,更是着眼大洋彼岸,不同地域的美食都在该片中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本文,将该纪录片放到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该片如何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进行跨文化传播,希望给未来纪录片在跨文化领域中的传播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特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于新时期中纪录片的转型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新媒体可以促进纪录片更好地拓宽目标市场,而这也需要将纪录片与新媒体进行深入的融合。在这样的情形下,从传播主题和对象这两个方向作为切入点来讨论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性。本文将阐释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中所产生的变化并且将纪录片拓宽市场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为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做出更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谭晓云 《青年记者》2020,(11):77-78
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主体策略(一)多元化的制作模式电视纪录片以电视台的制作团队为主要制作模式,“制播分离”催生了多元化的制作模式.融媒体时代,聚集民营制作主体、新媒体平台与广播电视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催生了联合制作、外购与委托承制三种纪录片主要制作模式,为纪录片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丁一涵 《视听》2023,(9):91-94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和生活化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依托新媒体技术,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实现与文物的共情,为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文博类节目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传统文化年轻化并为当代青年所接纳,是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值得思考的问题.叙事化文博节目《此画怎讲》通过名画"开口说"的形式,将高居庙堂之上的人物画请下神坛,并找到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使虚拟语境中的"文物故事"与现实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对接,让传统文化艺术在大众心中活起来.对于文博节目的 创新发展而言,还需把握文化元素与娱乐元素的平衡、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增强节目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带动文化经济的价值延伸.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作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由于它有着传播信息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性,对纪录片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儿童纪录片《小师傅》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纪录片的叙事新形态,进而为之后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丽梅 《新闻前哨》2021,(8):99-100
长久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类纪录片一直是展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并具有三个特有民族的省份,是纪录片制作团队汲取题材的风水宝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甘肃少数民族类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很多挑战.本文立足于美学与电视艺术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需要进行改变,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环境下结合区域的发展特征来制定出新内容,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的推动,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有助于区域环境的传播。本文主要结合晋东南的区域形象塑造,对新媒体时代下区域形象塑造与传播方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品牌战略化发展观点,有助于我国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制作,结合传播区域的主体化特点,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优化纪录片内容,提高纪录片的整体制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蒋东升 《新闻世界》2013,(10):295-296
本文结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未能产业化发展、批判性负面效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现状的题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靓 《声屏世界》2021,(8):61-62
文物类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浓缩呈现,汇聚着文明的历史脉络,彰显着民族情怀.近几年,我国的文物类纪录片不断播出,渐进人们的生活.在众多文物类纪录片中,《如果国宝会说话》以精巧的传播策略自第一季播出起就广受好评.文章对该纪录片传播策略上的革新方面进行分析,它的成功策略也为其他文物类纪录片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于2015年下半年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步播出,反响甚好。本文从此微纪录片入手,全面分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新的纪录片产物——微纪录片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江珊 《视听》2022,(6):136-139
《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策划拍摄的医疗新闻纪录片,全系列包括第一季、第二季各10集以及以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为视角的6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人间世》通过巧妙并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采用平列式叙事和渐进式叙事两种结构串联的形式,刻画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形象,兼具客观性与故事性,呈现给观众对话式的医患关系,进而在降低健康传播的大众门槛、推动健康促进、倡导健康关怀等方面发挥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20.
随着新媒体的传播与发展,媒介环境与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更好的创作与发展之路,需不断优化创作方式。本文从新媒体环境给纪录片带来的积极影响出发,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