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培塑涉农大学生科学就业观,能最大限度释放农科人才培养红利,提升其到基层和农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和职业契合度。综合考虑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人才培养需求、新农科建设需求、更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求,本文提出优化基于校本资源的“学农为农”就业观培塑模式,建立校本生涯文化就业育人环境和机制,深化一二课堂贯通式培养改革,优化校地企融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完善涉农人才服务行业就业精准供需匹配机制,并阐述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与创新举措,为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观培塑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硕士研究生就业观是影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运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对34名硕士研究生展开面对面访谈,采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从就业期待、就业评价和就业认知三方面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现状,构建生成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结构模型,并给出了新时代如何加强就业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调查揭示了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与专业、性别、生源地、目标就业地的相关性,分析了研究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地位与就业岗位的失衡、所学专业与职业的错位以及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年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就业质量问题,传统的职业指导质量标准存在着一定的缺失,需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指导质量标准体系。大学生幸福就业观的教育和指导对保证职业指导质量是一个重要补充,能够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幸福需求,促进职业需求的内在动机。幸福就业观教育指导需要在理论、实践方法和调查方面进行研究,切实反映幸福就业观教育指导给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目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中高职贯通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价值维度,分析了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与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匹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学生就业能力与单位岗位需求不吻合、学生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与创新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培育工匠精神、构建就业指导体系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等有效途径,全面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的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站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起点,解决职业本科教育人才供给侧和经济发展需求侧之间的矛盾,是实现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本科教育应遵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产业、专业、就业”协同融合推进,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产业链拉动人才链,形成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良好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就业观是个体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就业行为的先导,不同就业观导致不同的就业行为并产生不一样的就业结果。深入探讨就业观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面向毕业一年后的2013届高校毕业生开展面访问卷调查,线性回归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件观、就业价值观、就业目标观、就业伦理观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升毕业生专业认可度,注重增强其就业能力素质及认知,引导毕业生开发求职社会资源,乐观看待就业形势,培育发展型就业价值观,理性看待和确立就业目标,适度增强就业自主性,力争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以275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目标对实习效果和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目标对其实习效果和就业能力提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内部职业目标的作用更为显著;实习效果对内部职业目标与就业能力间的正向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对外部职业目标与就业能力间的正向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生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其就业情况,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而就业能力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息息相关,职业素质除了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外,更重要的还有非专业素质方面,如人生观、就业观、道德、修养等人文因素,这些修养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需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华 《高教论坛》2023,(8):77-79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由充分就业向高质量充分就业转变,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的要求,不仅是能就业,更重要的是就好业。目前看来,脱贫家庭大学生在职业观、就业心理、就业能力上,存在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实际不匹配、就业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职业素养与信息化技能较弱等问题,影响了其就业进度和就业质量。在优化就业帮扶路径上,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立足于脱贫家庭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性和生涯内生性,精准把握帮扶需求,坚持人本化、全程化、阶段性差异化的就业关怀原则,以帮扶对象的成长性为基点,建立互动式的帮扶关怀关系,进行职业价值观建设、健康心理建设、就业能力建设,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1.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及就业期望值太高等主观因素和学校实力的强弱、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国家政策调整等客观因素。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提升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在此期间,维护社会政治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整个社会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知识结构及庞大的群体效应都会给社会的政治稳定带来重要影响,我国要从思想教育及行动上充分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深远影响,切实促进大学生就业,改善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与现实生活中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使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分析就业心理,重视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探讨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很好的调适就业心理,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大家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表现出了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标准多元化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漠视等特点,经深入研究分析,这些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主体个人等方面的综合原因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研究生就业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脱节、扩招后师生比例失调、研究生自身存在不足等成为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改善专业设置、完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要努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对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更为明确具体。为此,高职教育对专业课程中关于实际操作训练内容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效果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除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素养外,还包含非专业技术能力的构成因素。相对于工科而言,外经贸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非专业技术的能力因素。根据对外经贸职业的岗位分析和教学研究,结合企业人才聘用工作的考察体验,非专业技术职业素养及其培养在提高外经贸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些新的影响,既包括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先就业、再择业"的条件更加有利等机遇,也包括可能进一步挤压大学生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诚信提出新要求等挑战。本文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制衡,分析了教育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即加强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加强就业指导和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把包括职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法律教育和就业观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形式,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的系统工程,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当前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金融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应包括专业技能、职业适应与发展、团队实践和个人特质等四个维度,最后从就业观念引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化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培育就业核心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逐渐凸显的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不仅给大学生就业群体造成不良影响,也给用人单位、学校和社会带来危害。文章利用经济博弈论,对大学生短期和长期就业失信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的透明度、降低由失信行为带来的短期收益,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失信毕业生的监督和惩罚力度,以及继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失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