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年趣事     
打糍粑我记事起,打糍粑可是家家户户的大事。这不仅是将糯米蒸成米饭,又把米饭制成糍粑好吃这样简单的事,它还寄寓了人们“日子年年高”期望,所以,在我们那个村子,没有不打糍粑的人家。尽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粮食并不充裕,但村民们打糍粑从来就舍得。打糍粑是十分忙碌的活。首先,得把个忙碌自不必说,往往需要排队一两天才能碾成米。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手艺闻名四乡的木匠师傅.为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后人.从不带徒的他准备收徒传艺。干手艺需每天走村串巷,到不同的人家谋活计.看不同主人的脸色挣饭吃。这天。他带着第一个徒弟来到一户人家做手艺.主人非常客气,每餐好酒好莱招待.结果这个徒弟把不住自己而贪杯.误工又误活.师傅没几天便辞了他,接着.木匠师傅又收了第二个徒弟。  相似文献   

3.
飞花拾零     
年的来历年是四季的通称。而“过年”则专指一年的开头——岁首。常说“正月里来是新年”,为啥把农历(阴历)一月叫“正月”呢?我国古代改换朝代吋,无子为了表示“受命于天”的庄重,要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改序后的第一月就叫“正月”。就是说,他做了皇帝,居了正位。夏朝历法规定的正月,和现在的正月一样。商朝把十二月作为正月。周朝改十一月为正月.秦朝和汉初又把十月作为正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恢复了夏朝的排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丹东东港市的一个农村,是地道的农民出身,虽然现在工作生活在大城市,但是心中却一直牵挂着老家的父老乡亲,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每一个变化.从2000年读大学开始,每年的寒暑假能回两次家,后来参加工作,我也是节假日才回家.每次回家都能感到家乡在发生变化,尤其近几年,变化十分大.下面就通过几件事儿说说我美丽家乡的变化吧. 以前每次回家最头疼的就是下车以后怎么往家里走.客车只通到镇上的车站,从车站到我家还有七八里地的路程.拎着大包小裹的我只能等爸爸骑摩托车来接我,而且这段路坑坑洼洼,坐在车后座上一路颠得屁股都疼.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导致的失业使顾忠暂时回到家乡,但在这里,顾忠们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农历正月十七,中国农民工流出大县湖南省慈利县零溪乡岩桥村。19岁的岩桥村村民顾忠和他的表弟林勇在县城慈利游荡了整整一下午,他们想找点事做,最终却什么也没找到。到了快晚上的时间回村,他走到了一家叫做"岩桥村信息服务中心"的网吧门口。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酷爱文学。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的抒情长诗,老师非常欣赏,作为范文传抄到全县各小学。我少年气盛,心血来潮就立志长大非做个诗人不可。于是按一本诗集的出版社址:天津市哈密道12号百花文艺出版社,给编辑叔叔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怎样才能写好诗?怎样才能做个诗人?”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对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人家太难回答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我突然  相似文献   

7.
心境与快乐     
农村老家流传着一句俗话: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那就是说看见人家有车有房有存款,再看看自己,穷光蛋一个,跟人家一比,倒不如死了算了.  相似文献   

8.
最近,周正龙的妻子罗大翠谈到两万元奖金时说,现在已经花了1万多元钱,主要是用来招待记者.高峰时期,周家每天要做好几顿饭.  相似文献   

9.
林衍 《新闻天地》2011,(12):45-47
“你总问人家是怎么升上来的.这怎么好讲呢?”办公桌的一端,县委书记林庆生皱着眉头提醒,“小冯,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相似文献   

10.
殷伟  任玫 《出版参考》2007,(3):26-26
史学家们认为,大约在宋元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出现公共澡堂,而一般人家建房都设有浴室,沐浴就更为普及。就连客人远道而来,主人相迎也要先设香汤给客人沐浴,再摆筵席招待,名日洗尘。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曹君仁 《青年记者》2017,(25):62-63
农村是新闻的富矿,农业新闻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多少人的乡愁和乡音其实就寄托在家乡父老乡亲——农民朋友的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村大众》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三农”新闻最忌炒作,更不能有鼓噪之声,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村有挖掘不尽的新闻素材,除了突发性事件,多数新闻往往蕴藏在社会现象和社会现状当中,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细致的研究,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另外,面向农村的报纸,投递慢,尤其在今天,根本无法抢时效,所以必须做保质期长的新闻.由此,我们常年搞起深度报道和社会调查,并坚信,“庄户菜”只有土到家才会成为农民读者喜欢的“饕餮大餐”.  相似文献   

12.
崔建红 《大观周刊》2011,(44):13-13,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这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夫妻离开家乡,拥到打工族行列。  相似文献   

13.
我母亲做了几十年的饭菜. 小的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山有水有活鱼蹦虾的小县城,为了保证那些活蹦乱跳的"家伙们"的"鲜",作料用得尽可能地少,我记得母亲做的鱼汤是非常鲜美的,那个"鲜"啊,只要一提起,我就要流口水,后来,离开家乡好多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家乡的味道里有那鱼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浅谈农民工档案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亿多农民走出家乡,成为农民工.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夏朝时期,古人以孟春元月作为正月,商朝时以腊月(十二月)作为正月,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以十月作为正月,汉朝初期继续沿用秦制.汉武帝时期,刘彻命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共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年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新年首日,也就是元旦.此后长达两千多年之间,中国直至清朝末期一直沿用此类农历纪年.  相似文献   

16.
江南的冬景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相似文献   

17.
不灭的灯盏     
我很怀念在农村的生活,节有节味、年有年味,很民俗、很传统.小年,就是正月十五,城里人叫"元宵节",农村叫"灯节".若是大队有组织地过灯节,那一定是要闹花灯、跑旱船、踩高跷、舞狮子的,好不热闹!"灯节"也会有很多浪漫故事,东村的小伙儿和两村的姑娘常在灯节时约会,借热闹的场面表达内心的羞涩.  相似文献   

18.
郭刘氏的"小脚"之路山东冠县,地处山东、河北、河南3省交界处,这里至今保留着古老的风俗.11月的天气有些寒冷,城里已开始供暖.但是在冠县斜店乡的农村,为了节省,很少有人家生火炉.  相似文献   

19.
京郊密云有一个白檀村. 村子里住着492户人家,1200多位乡亲. 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知礼谦让. 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农村,是改革开放下的京郊农村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这个年代,想要人家服你,是不容易的,别说上下级之间做不到,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不一定做得到。死缠滥打也不能让人服气,只能让人妥协、让人回避。真正能让人服气的,或许只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