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2.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  相似文献   

3.
母亲这一概念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母亲形象和特征.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和话剧中母亲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果中往往带有"恶"的因子分析,再塑恶母形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玛丽·居里夫人(1876-1934)——杰出的女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Marie SKLodo Wska Curie),波兰人,一八七六年生于华沙.她的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也从事过教育工作.她懂事较早,四岁即能流利地读出小学课文.六岁入学后,认真读书,从小养成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十岁时,母亲去世,此后,即在生活困窘、无人照料的环境中成长.十五岁从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得金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梦想     
母亲说:"我只想坐次飞机去北京看看."这就是母亲的梦想.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家刚迁到城里,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突然长大了,便问母亲有什么愿望,母亲就这么简单地说着,记忆中的母亲带着很美的微笑,一种简单宁静的美.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7.
清晰记得那是1986年冬天,我所在的县剧团解体了,同事们各奔东西,做什么的都有.我选择了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石泉县图书馆,把它作为我重新开始新生活的起点.儿时受母亲的影响,我就熟悉和喜欢上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淡墨的书香,幽静的环境,以及那浓厚的阅读氛围.那里是我心灵的栖息地,更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当有幸成为图书馆员的那一天,我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迈入了图书馆的大门,心中贮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推出一组“母与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对是在人民日报社当记者的母亲和我这个人民出版社做编辑的女儿.《新闻爱好者》杂志的同行赁着职业和敏感立即来信约我写写母女两代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与情结”.说到贡献,让我颇为惶恐,因为我的工作年限虽不短,但作为职业编辑的资历却不算太长,实在没什么业绩好写,至于母亲,确是无愧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为在人民日报工作40多年的高级记者,她在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而有关她的文章,她自己和别人都已写过不少,似乎也用不着我来写.  相似文献   

9.
在南京工作的小吴,每天晚上8点钟的时候,必须给自己的母亲打一通慰问电话,如果哪天忘了,或者是迟打了,母亲就会受不了,轻则发火,重则哭泣。小吴说,自己因为这事前几天和母亲闹僵了,害怕再这么僵持下去,母亲会受不了。  相似文献   

10.
李诺冰  姜滨 《声屏世界》2022,(4):45-47,54
电影作品中不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导演往往通过话语和行为塑造出多元性格的母亲形象,将母亲形象具像化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红色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区别于其他题材电影中的形象,不仅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力,更是一种意象表达,承载着家国想象和意识形态内涵,起到帮助观众接受红色思想,建立红色政权合法性的作用.文章以江西红色电影文本为例,...  相似文献   

11.
母亲得偏瘫四年多了,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母亲一向极少向儿女提什么要求,她总怕给孩子们添麻烦.可是有一天,母亲却突然说,想坐飞机看看北京,看看毛主席.  相似文献   

12.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大了,小的时候天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没文化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己.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怀抱是每个人心中最温馨的港湾,在婴儿幼小的心灵里,来自母亲的那一份踏实的安全感是母爱最温柔的馈赠.母亲的爱抚和对婴儿哺乳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哪一个才是安全感的源泉呢?无须为难,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用蒲扇遮住脸,周克华的母亲用这样的行为表达了对采访的拒绝.但这并未阻止采访.一名罪犯的母亲,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有没有不被“示众”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母亲     
1992年春节前,我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成果,村里出传出了风言风语,我犹豫了.只字不识的母亲很快猜透儿子的心事,安慰我:“自己看准的事儿就不要泄劲.功夫到了,铁棒也能磨成针.”母亲的鼓励,增添了我写稿的信心.打那以后,母亲便处处为我写稿提供方便.责任田里农活多,母亲总是争着多干,还腾出一间房子让我专门写稿.我出去采访回来晚了,母亲总是端出热腾腾的饭菜.终于有一天,报上刊出了我的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养女方知母亲心。”我却以为作为儿门子,我更知母亲的心,更懂得母亲的爱。母亲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为长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八九岁时,就骑在牛背上“啃”《唐诗三百首》,并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像杜家的祖师爷杜甫那样的诗人。或许,母亲看出了什么,对我格外宠爱。那时,父亲在外地矿山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人挑起沉重的家庭担子。尽管家务活多,但母亲很少  相似文献   

19.
妈妈郑育之告诉我,1933年5月的一天,爸爸周文在良友图书公司发现一封从湖南常德寄给丁玲的家信,周文知道这是丁玲的母亲蒋胜眉(蒋慕唐)老妈妈寄来的.蒋胜眉老人和自己的外孙——丁玲和胡也频的儿子蒋祖麟一起生活.胡也频牺牲后,丁玲仍然努力地写作和工作,为了丁玲能实现她伟大的理想,能安心地工作,蒋胜眉老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把蒋祖麟带回湖南老家抚养.  相似文献   

20.
简朴的温暖     
小时候,每逢春节母亲都要动手给我做一身新衣服.先是纳鞋底,做一双暖脚的新鞋,那密密麻麻的针脚,要耗费大部分做工,母亲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直忙到深夜. 做好了新鞋,是不急于让我穿的,只让我试试脚,然后母亲开始做衣裤.我依偎在母亲身边,拿一条裁剪下来的长布条,饶有兴致地玩耍,跑到院子里又蹦又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