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是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其思想状况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要稳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旨在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扩大思政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本文聚焦全课程育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及践行进行了解析,简述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众多阻碍,理性探索了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智慧和实践主张,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人、推动党和国家永续发展、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性差、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等实际困境。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应结合受教对象的学情、生情,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学理性和有效性,把握好融入内容,遵循“五个度”的融入要求,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董楠 《黑龙江教育》2023,(11):81-85
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是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学科思政与思政学科未形成同频共振,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难度较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动力不足、能力欠缺,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所做出的应时应势应需之举,须从优化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涉农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构建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如何将此工作落实到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通过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学校实际,并结合其他学校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了落实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这是高校形成主次分明、协同育人整体格局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推进高校教育理念革新,明确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战略目标的价值逻辑;具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的“育人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的“资源共享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引领下的“德才耦合体”的理论逻辑;具有理念引领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师资引领强化课程思政协同团队,方法引领创新课程思政方法路径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高校应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立体化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覆盖,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全育人视域下,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也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互联网金融课程知识传授的人文价值,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关键任务是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挖掘行业价值渗透到互联网金融课程之中的原则,其中,众筹、互联网保险、大数据金融、区块链技术等都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此,要从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完善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评价,形成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新时代高校在不断的探索中,从课堂教学、学生需求和育人平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但协同育人在制度建设的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教师的协同认知方面还有困难。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合教学内容、深化学科融合和增强教师的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改革正具化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梳理课程思政内涵、关系、路径方法的多维阐释,指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诸多困境,从外部督查敦促、高校自身努力两个维度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的四个方面的着力点,有助于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独唱独舞、"贴标签"的问题,回归学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之本真.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善美的统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本文中笔者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各科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文章简述"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指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系、考评模式以及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知行合一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前提下,依托学院素质教育平台,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展开,并构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构建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机制,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和谐社会进程的和谐人。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文章在深入解析政治社会化历史渊源、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诠释。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异同分析,对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包括: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深化公民教育内容,充分运用政治学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以此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互联网等的优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采用直接性灌输与明示诱导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引入情感教育等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推进人民大众向"政治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李宏 《中国轻工教育》2019,(1):67-71,85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战教学符合"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总体要求,具有"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从"大思政"的总体布局出发,重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战教学系统模式,使各个相关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正向合力。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育人的“根”与“魂”。针对目前高校能力本位教学中职业能力开发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研究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分析,以跨境电商阿里巴巴国际站产教融合项目平台为依托,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指导,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英语课程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不仅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等三个维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工匠意识,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实效性较低。生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和主体,以尊重学生的自然生命为基点,有助干建构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推进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通过在职业院校师生中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学校全员协同育人;提炼各种思政元素,构建学校课程协同育人;发挥隐形思政内容,构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构建相互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的提出赋予了和谐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现根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运用管理学中的X-Y理论,把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出构建"和谐教育"模式及构建模式的原则,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获得"1+1〉2"的整体效应,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