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试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太极拳意愿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体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探索了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文化氛围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太极拳的认识程度及兴趣,高校在太极拳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等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与一体的运动项目。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太极拳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拳教学后,就大学生健康保健意识中的有关我国传统养生观的接受程度等作了广泛的调查,结果证明:接受了长期接受太极拳教学和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其对我国传统养生观的认知与认同上与不经常进行太极拳系统学习与习练的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差异:1)在运动养生观方面,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认识基本一致,前者更乐意接受此养生观;2)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对于身心合一的养生思想,平衡养生思想以及放松身心养生思想方面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和安静状态下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在19~24周岁女大学生38人,按自愿原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太极拳运动组(20人),另一组为对照组(18人),太极拳运动组女生进行每天1 h,每周3次,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期8周的太极拳运动锻炼;对照组女生不进行任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观察锻炼前后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血浆-βEp的变化结果表明:1)太极拳运动组女大学生实验后心境状态在精力,自尊感两个积极分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而在紧张、疲劳、抑郁3个消极心境分量表上得分皆显著低于实验前,TMD总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心境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女大学生的心境各分量表得分在实验前后无显著变化。2)太极拳运动组安静状态下-βEp含量实验后显著低于实验前;对照组组女大学生血浆-βEp含量实验后略低于实验前,但无显著差异3)血浆-βEp含量的变化与心境的变化呈现相关性,且血浆-βEp可能是介导适宜运动改善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保健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51名在校大学生有系统地进行一年太极拳锻炼,在锻炼前后进行生理、心理功能指标的测试,探讨了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自我感觉症状的影响。说明了太极拳运动不但适用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对促进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防病治病,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心保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02名在校大学生有系统地进行一年太极拳锻炼。在锻炼前后进行生理、心理功能指标的测试,探讨了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自我感觉症状的影响。说明了太极拳运动不但适用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对促进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防病治病,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7.
为使太极拳在大学校园更加普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参加太极拳比赛前后的心理素质变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太极拳练习与比赛能明显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论述了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以及它在调节心理、健脑、改善心血管机能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给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不但体现了太极五行、阴阳辩证等古代哲学思想,更集健身、竞技、趣味、娱乐于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传统拳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5所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太极拳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主因子分析,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所遭遇的瓶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行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4大主要瓶颈:1.文化内涵:太极拳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其教学难以深入的症结之一;2.运动方式:太极拳与现代体育运动的运动方式大相径庭,这是太极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另一原因;3.学习心理:大学生对传统健身方法较为陌生,缺乏浓厚学习兴趣;4.教学情景: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难以"入境"。  相似文献   

11.
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公共体育选项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选项课教学优于传统的体育普修课教学,且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较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为体育选项课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心理量表scl-90对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1)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2)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 h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街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阐述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可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及体育运动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内外已成为常用方法.通过介绍和分析大学生抑郁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为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关于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运动干预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并对抑郁产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分别从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三方面对运动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认为,不论采取何种运动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干预后,均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中等运动强度、简单易学且动作缓慢的集体运动项目改善抑郁效果更好,运动干预的时间和强度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建议建立学生运动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健身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师生角色互换对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实验,采用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验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组织形式可激发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主动性,实验的若干心理健康因子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使体育课达到既健身又健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安市5所高校的在校学生285人为研究对象,对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积极开展人际关系,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对建立完善的自我概念,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治疗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危害.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对于促进其自身健康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1)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状况良好,在总体情况、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68、4.80、4.70和4.54,都超过了平均分;2)在总体情况、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朋友支持维度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1);运动群体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P<0.01).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时相特征及其体育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400名不同性别、年级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分析,根据心理健康状况的时相特征,提出了多维的干预措施。并强调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困扰的个体进行心理支持,更应关注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认为体育干预有助于建立适应和对抗应激的自我保护机制,并以充满活力的身体活动作为改善心境状态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的健康观是三维的,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而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仍然是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四个方面为主。采用走访专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秩和比综合评价法,为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纳入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