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的,悲的衬悲的。如:  相似文献   

2.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1、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悲的衬悲的。如: 滦河水质胜过京沪 天津居民待品甘泉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的写法。衬托写法中两事物之间是互相陪衬的,目的是使主要事物的特色突出出来,从而表现诗文的主题。衬托可分顺衬反衬两种。在电影中往往用狂风暴雨衬托灾祸临头;用百花怒放,衬托喜事来临;用涛涛东流水,来衬托人的情思……。诗歌中这种手法也常见:用“城上斜阳画角哀”,衬托“沈园非复旧池台”的今昔之感;用“绿杨荫里白沙堤”来抒写“最爱湖东行不足”的喜悦之情;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来渲染“水村山廓洒旗风”的春天之美好景象。以上这种衬托的景致与被衬托的事物情调是一致的,我们便可称之为“顺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相似文献   

4.
所谓衬笔,是指记者在写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的时候,不正面直写,而是从男一个角度,从陪衬的角度去写.画家罗工柳画过一幅名为<井冈红旗>的油画.按理说,既然是画红旗,就应该把红旗画得大大的,画得很醒目,起码要占据主要的画面.但他的画法恰恰相反,整个的画布全都涂满了翠绿的颜色,只有中间的一个部位,有一抹鲜红--代表着万山中飘扬的一面红旗.  相似文献   

5.
运用对照方法进行描写,一主一次,以次衬主,比单纯直接描写更有感染力,更容易写出事物的特色来,也更有其巧妙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对照方法。一、以此衬彼写景、写事、写人主要是通过正面的直接描写,但有时只写其本身还不容易充分表现它的韵味,要通过以此衬彼的方法,才能传达它的精神、情致。清朝文学家刘熙载曾  相似文献   

6.
虚实法,又称虚笔或实笔,是我国传统美学上用语。实,就是描物;虚,就是衬托。新闻写作的虚实,是指叙述新闻事件的同时要抒写作者的感情、评价。新闻报道的真人真事,要以写“实”为主,写“虚”为辅。但是实虚穿插结合,使描述的对象增加实感、增强内容的  相似文献   

7.
一位参加某新闻写作学习班的青年,选了两个实习报道题目:一是某印刷厂工人创造的水调油墨,一是某特殊灯具厂完成生产任务的先进事迹。她问我这种消息该怎么写,我叫她抓住事物的特点,每篇写两三百字就行。几天以后,她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不行,打回来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9.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作用多样:或用以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或揭示事物意义,显现新闻价值,唤起社会关注;或用以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或用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或注入知识性、趣味性,提升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读文积萃     
理论文章不但要有论证,而且要有论据。有些虚伪的论证,比如引名人的话以后,接着便“由此可见”。这样的引证本身,根本说明不了问题,这是滥用作者的权威。写文章,提问题,要有背景作衬托。就像黑字写在白纸上一样,有了白纸作背景,黑字才看得清楚。事物是发展的互相联系的。要了解事物,必须从发展中去了解,从联系中去了解,也就  相似文献   

11.
一篇感人的通讯必须有感人的典型环境和事实。一、要善于抓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特点,这是此事物和彼事物的区别所在。画家在画人物肖像时,特别注意那一双眼睛,漫画家在作画时就善于抓事物的特征,并进行夸大,使其更加突出。通讯也应该像画家一样,在采写人物或事件时善于抓其特点。一次,我接受任务到获鹿县采访。获鹿县是农业生产步子迈得较大的一个先进县。对这个县的先进事迹,笔者早有了解,勿需多采访,便可以很省力气地写一篇通讯。但那样的稿子只能是平平淡淡。究竟什么是获鹿的特点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没有匆匆忙忙找人开座…  相似文献   

12.
所谓背景,原指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置。把它放在后面,衬托演员的演出活动;又指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将它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指的是衬托报道主体的材料,故称为新闻背景。有的西方新闻学把新闻中的背景,也叫“衬托性叙述”。一般地说,这种新闻背景是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所以,在许多稿件中,它是构成一篇新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是,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常常忽视新闻背景,不使用或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因此,有的新闻写得单薄、肤浅,不能突出报道的中心思想,又缺少说服力。有的新闻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读者不明白报道事实的来龙去脉,甚而还会产生种种疑团。为此,新华社曾向记者发出《新闻要  相似文献   

13.
出奇制胜是用兵之法。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当中,出奇也是新闻传播的制胜之法。当然新奇并不等于猎奇,它的基本含义是新鲜和独特。特点突出,与众不同,这是新奇性的具体內容靡痪涫谷瞬恢挛蠡岬幕袄此?求新奇就是抓特点,抓取某一事物与众不同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抓特点就是抓信息。特点越突出,信息量越大。按信息论的说法,新奇而独特的事物发生概率小,也就  相似文献   

14.
风貌者,风采容貌之谓也,引伸为事物的面貌和格调。风貌通讯是报道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建设工程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的通讯,也称概貌通讯。风貌通讯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比较自由,在写人、写事、写物、写景上比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更具综合性,是新闻媒体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像人民日报今年8、9、10三个月相继推出的《草原牧区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礼、《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纪念红军  相似文献   

15.
角度,泛指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大师们特别强调角度。新闻报道跟绘画、摄影一样,同样有一个角度问题。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 写新闻稿,必须注意选择最佳角度。事物本身都是多侧面的,而新闻事实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内涵丰富、形  相似文献   

16.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是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突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比,亦称对照。即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者把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摆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要说明的事物或方面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如:  相似文献   

17.
短,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胡乔木同志1946年提出“短些,再短些”,这一号召时,要求新闻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目前各家报纸也一直大力提倡写短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短,写好呢?笔认为,采写一篇好的短消息,当然在认识事物,提炼主题,取舍,结构谋篇等方面都是很有考究的,但语言的运用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本便从这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观点加例子,这是不少通讯员在写消息时常用的一种手法。用这一手法写出来的消息,不是内容单薄,就是呆板老套,看后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类消息究竟有啥毛病?毛病就出在缺少概括上。何谓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写消息离不开概括。有了概括就使一篇消息既有骨头也有肉,既有点上经验也有面上成果,显得丰满厚实,简洁明快。概括,宛如衬托红花的绿叶,它能给消息增许多色彩。写消息时究竟如何概括呢?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概括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  相似文献   

19.
吴凤娟 《大观周刊》2013,(9):109-109
怎么样才能使小学生写好作文?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发现自己的身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小”和“事物”,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事物。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不断发掘,现在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0.
四、夸张。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有意言过其实地夸大或缩小所形容的事物,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增强表达的效果,惹人注目。新闻标题不同于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不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揭出事物的本质,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