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曹禺二十三岁在清华园完成剧作《雷雨》到《北京人》的问世,这个天才剧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挥毫泼墨的大手笔,他的创作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正是经典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具体采用纵向衔接戏剧作品创作和横向与其他作品做比较的方法阐述曹禺创作思想历程并对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雷雨般的郁热苦闷,日出前的彷徨呐喊,原野上的复仇和自我救赎到北京人深刻的思考与回归,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曹禺思想深度不断打破底线,由最初的关注生命的郁热期到将目光投射到对人性和理性的探讨;视角也在不断下移,经历了由家庭到社会由社会,到人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剧作《原野》,因主人公仇虎那复杂难解的内心世界而弥现着“神秘”色彩,作品的真实性为此也遭受了诸多质疑.《原野》选取了复仇这样一个文学母题,刻画了复仇者仇虎“心狱”里的煎熬,由此对人物的灵魂进行开掘.情感上,曹禺对身受压迫的仇虎给予了“高贵的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却否定了仇虎的那种复仇精神.  相似文献   

3.
《原野》这个冤冤相报、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在大悲大喜中体现出了典型的悲剧美。在剧本创作中,曹禺紧紧围绕着复仇展开故事情节,为了突出这一中心行动,曹禺通过设置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来逐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中国作家曹禺的<原野>讲述了原野中激烈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两位作者都以原始的、与世隔绝的原野作为舞台,描述了狂野、强悍的人性.也揭示了激情一旦遭遇不公就会成为一股极具破坏性的力量,最终也会毁灭爱情.这两部作品既是对淳朴爱情的一曲赞歌,也是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5.
《原野》是曹禺秉持着形而上的诗性哲学对宗法制社会家族复仇题材的一次考量。仇虎与焦大星之间兄弟亲情和家族世仇的情感焦虑,构成了《原野》的叙事主题。然而《原野》的审美价值更多地着落在它的副部主题上,正是有了花金子的参与,复仇的神圣使命才染上了情爱的野性活力,使涌动的生命得以冲破逼仄的喉咙,在残阳如血的“原野”直直放歌。也许是激情耗尽的缘故,花金子之后,曹禺再也没有完整地塑造过这样的野性女子。《原野》终成绝唱。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1-97
鲁迅《铸剑》、曹禺《原野》、冯至《伍子胥》、汪曾祺《复仇》以及余华《鲜血梅花》五篇作品通过对"子报父仇"的历史题材的新编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五个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子报父仇"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深层内涵上赋予历史故事时代性意义,即《铸剑》中所表现的五四文学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原野》之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阐释、在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复仇》和《伍子胥》对中国现代人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以及《鲜血梅花》独具先锋文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原野》是一部狞厉悲壮的诗剧。作品通过一个发生在农村的传奇性复仇故事,塑造了仇虎式的原野怪人,花金子式的乡村奇女子,以及焦母、焦大星等奇异人物,在特定的戏剧冲突中努力挖掘人类种种强烈的高峰体验和丰富脆弱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身上的性本能和生命原欲,弥散着尼采式的强力意志,体现出对人性的准确把握与深刻认知。从人物、剧情到背景、氛围,《原野》绰具怪诞、夸张、浓墨重彩的巴洛克风格,彰显独特的美学高度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8.
李寒梅 《文教资料》2012,(27):60-63
曹禺早期戏剧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历来被认为借鉴大量基督教神学观念,执着书写人性与人生悲剧。笔者认为这三部戏剧主要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与本罪、社会性的罪、苦难与救赎等方面关注着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9.
作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的经典性剧作《原野》,其复仇只是表层的,而在深层中,则是通过戏剧人物外部及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传统文化观念对人性的扭曲。在本质上,使人物外在或内在的冲突提升为人性的冲突,生命的悲剧提升为文化的悲剧。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与碰撞中,完成了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感性表述。  相似文献   

10.
姚彤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14,107
《牛虻》不是革命小说,而是以圣经结构为原型,围绕着父与子、复活与复仇和罪与罚这三个圣经主题和观念进行叙述的,它是将革命作为背景对圣经中神话故事的重中和借用。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中国屡遭侵略?曹禺和闻一多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人性柔弱。怎样才能救治现代柔弱的人性?曹禺和闻一多又不约而同地说:蛮性。于是,两位化大师成功地合作了《原野》的演出。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的四部名作《家》、《原野》、《雷雨》、《日出》集合而成的英语舞台剧《太阳不是我们的》继去年3月在英国利兹首演、今年8月参演爱丁堡艺穗节之后,作为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的邀请剧目,亮相中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太阳不是我们的》是第一部由英国团队制作的由曹禺经典作品所改编的舞台剧。一群英国的年轻演员以读曹禺作品为演出的起点,在此基础上重新创造、架构场景,用各自的理解将曹禺的四部作品进行  相似文献   

13.
小说《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具有丰富的悖论性,主要包括在三层内涵:“超人理论”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人性善与恶的矛盾以及信仰与理性的迷失。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三重内涵,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内部的对话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丰富性,而且通过他与斯维德里加伊洛夫两人之间的镜像映射关系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深刻性。对于“如何消融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悖论”这一问题,作者在《罪与罚》中最终给出的答案是“爱”,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探索和追求的道德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精神人格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既体现在曹禺戏剧的创伤模式中,也体现在其戏剧的人物类型上,曹禺戏剧的创伤模式可分为:原罪意识与《雷雨》的创伤模式,世界末日情绪与《日出》的创作模式,受的教义与《原野》的创作模式,人性重构与《北京人》的创作模式,其戏剧的人物类型可分为:贪婪型、淫乱型、仇恨型、使徒型、市侩型、无辜型等,而其在其中均可见到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禺创作《原野》的时期 ,正是文艺从文人化向大众化靠拢的时期 ,时代风尚即阶级意识帮助曹禺做了迎合“观众的趣味”的选择。本文以“观众的趣味”即观众的审美定势为切入点 ,指出《原野》是以牺牲自己的戏剧审美理想为前题的尴尬而又痛苦的尝试。它既不是表现主义剧作也不是佳构剧 ,而是对两者并不成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曹禺早期作品中 ,《原野》是长期以来引起争议的一部作品 ,从它问世以来即遭到批判 ,这部作品的出版和演出都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到 80年代 ,在阔别舞台三十年后重新上演时 ,还经过重大的修改。直到新时期后 ,这部剧作才被肯定 ,重现光芒 ,视为曹禺剧作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今年是曹禺先生九十诞辰 ,我们回顾一下《原野》发表以来六十多年的曲折过程 ,也可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中国话剧的艰难历史。舞台演出与电影改编1 937年 4月 ,《原野》开始在靳以主编、广州出版的《文丛》连载 ,1 937年 8月 ,《原野》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当时…  相似文献   

19.
人们谈到曹禺及其剧作《原野》与外来作家作品的影响时,很少有不提奥尼尔和他的《琼斯皇》的。因而,对前者的责难也往往牵扯着后者、曹禺本人也曾在许多场合谈到外国戏剧大师,如莎士比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既有对古老本土文明的传承,又有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吸收借鉴。作为外来形式的话剧,更能反映出崇尚理性精神的东方文明与注重感性体验的西方文明之间在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审美追求上的迥异之处。现代戏剧大师曹禺,在早期剧作,特别是《雷雨》、《原野》中,所塑造的繁漪、仇虎身上蕴蓄的狂热、强悍而又绝端彻底的复仇情节,与古希腊神话中原始又残酷的美狄亚式复仇在外在模式,尤其内在精神气质有着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