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贝克莱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的主要目的是扫清信神的障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讨论并解决了诸多认识论问题。他明确地排斥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并认为所谓的物质实体是造成一切怀疑和矛盾的根源。只有通过消除物质实体这个概念来消灭唯物主义才能引导人们走向信仰上帝的道路。在他看来实体必须是能动的,因此除了上帝和人的心灵之外没有其他能动的实体。物质实体既然不能动也就恰恰证明它本身不是实体。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开始思考身心问题以来,心灵是否实体便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实体范畴及其两种属性,笛卡儿认为身心是并存的,洛克和休谟认为实体存在但不可知,贝克莱主张心灵是唯一实体,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心灵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当代心灵计算理论认为,心灵仅仅是大脑的生物化学活动,其中的细节远远超出了哲学探讨的范围。然而,心灵是否像物质那样也是实在的问题,依然是哲学家继续质疑和争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现象一元论“实质上是观念一元论;“现象的存在“实质上是已被意识的观念存在,“自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现象“实质上是未被意识但又能被意识的观念存在;“自为的存在“是主观性的作为能知者、意欲者、能行者的人的自我意识.萨特的存在学说终究没能真正冲破“存在就是被感知“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樊篱,从实质上说仍是贝克莱存在学说在20世纪的翻版或变形.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数学史、乃至科学史、思想史的一大思想进发,微积分思想的产生初期的命运可谓生死跌宕,虽然有牛顿和莱布尼茨这些人类精英的护卫;为了维护宗教信仰的地位,调和宗教与崛起的科学的关系,贝克莱向科学的根基,也即数学的根基——微积分学发难,形成了贝克莱悖论,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  相似文献   

5.
贝克莱的后期著作《西利斯》是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早期哲学的新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界自19世纪以来争论颇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对于问题的缘起、争论的由来以及主要分歧的看法,笔者在《贝克莱是否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哲学动态》1991年第4期)一文中作了介绍,这里,拟根据自己在翻译《西利斯》一书时所搜集到的材料以及所作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贝克莱的后期哲学与早期哲学相比的确有变化,但不能笼统地说他提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至多只能说他对早期哲学作了一定的改造。在本原问题上,他的后期思想在表达方式、具体论证以及关于宇宙的结构图景上有重大变化,但并未动摇他在早期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在认识论上,  相似文献   

6.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莱和休谟。贝克莱和休谟都认为,形而上学以抽象观念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错误、复杂难解、晦暗不明,因此应该放弃形而上学,回到常识即感觉—知觉的经验论立场。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具有较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情绪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之意义和价值的评判。虽然历史上许多重要哲学家都曾对情绪问题进行过论述,但真正把情绪问题置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则是随着当代心灵哲学的发展在20世纪末期才逐步展开的。概括地讲,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主要提出和发展了三种范式的情绪理论,即:感受论情绪理论、评价论情绪理论和动机论情绪理论。感受论认为情绪就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性意识经验;评价论则坚持情绪是对刺激的特定认知和评价;动机论主张情绪本质上就是特定的行为动机状态。虽然三种理论都从一定方面揭示了情绪的某种本质属性和特征,但各自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了诸多反例和难题。这样,近年来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各种科学范式的实证性研究日益成为推进情绪研究的重要力量;二是哲学层面的研究与科学层面的研究日益相互融合;三是三种经典性的情绪理论也逐渐走向融合,正在形成几种把感受论、评价论和动机论相融合的混合型理论。  相似文献   

8.
笛卡儿和贝克莱在论证“心”的实在性上,都运用了递进式推论的方式,怀疑常识。但在论证的内容上又存在着质的差异。这种异同展示于《第一哲学沉思》和《西拉和菲伦诺对话录》中。  相似文献   

9.
靳欣  张含 《课外阅读》2007,(8):30-31
读书的人仿佛越来越少,读诗的人恐怕已经微乎其微。不想争辩读诗是否有用,只想分享一份读诗的感受。诗,给我们的是一种栖居的方式,是一种感怀生命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心灵治愈功能是学校在社会演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派生功能,主旨是学生心理世界的修复与满足、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升华.学校心灵治愈功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工具理性思想影响,学校心灵治愈功能呈现逐渐消退的趋势,学校成为学生心灵创伤的高发地、精神世界的戈壁滩.心灵教练模式的引进、课程超市模式的建构以及让学生置身...  相似文献   

11.
看到这么多文学社展示了作品,你想不想让自己所在的文学社也在我们的栏目中一展风采呢?那就快快来稿,只要你的作文精彩,就有机会在这个属于你们的平台展示自己。快行动吧!  相似文献   

12.
包利民 《小读者》2010,(6):24-24
希望是怀沙的蚌珍珠般璀璨的梦想,希望是茧内的蛹心中美丽的翅膀,希望是泥土中的种子对蓝天执著的渴望,希望是坚冰下的清水一刻不停地流淌。  相似文献   

13.
赵琳 《班主任》2009,(7):32-33
"呜呜呜,赵老师,您班学生欺负我。"一个小女孩儿指着小丁,一边哭一边向我告状,"就是他,刚才我在活动区玩,没招他没惹他,他就动手打我!"  相似文献   

14.
人对幸福的感受源于心灵。拥有宁静纯洁、尽其在我、善良博爱、知足知止的心灵,是开启幸福之源泉。文章探析了人的心灵与人生幸福的关系,从净心、静心、尽心、爱心、清心等方面阐述了感受幸福、获得幸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小兴安岭深处的一个小城,我工作了好几年。我在这里的前景并不乐观,可想到出去后又是奔波不定,前路未卜。而这里至少可以维持温饱。瞻前顾后了很长一段时间,实在烦闷,我便请了几天假去散心。 我去了一个远房表叔家,他家在离小城不远的深山里。表叔一家见我到来非常热情,让我倍感温暖。住了一天之后,表叔问我吃过狍子肉没有,我摇摇头,他一拍我肩膀说:“走,带你出去打狍子,让你尝尝鲜。”  相似文献   

16.
关文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关于经验论、唯理论以及康德哲学的著作,为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时代所限,他的许多翻译著作又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误译。例如,他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就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完全曲解了贝克莱的意思。根据笔者新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对比关译本,列出有重要分歧的地方24处,并加以分析,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贝克莱哲学、对于西方哲学的中文翻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解释心灵与世界怎样联系在一起,教育要做的正是把儿童的心灵与世界联系起来,让儿童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这一点上塞尔意向性理论可以为教育提供启示.心灵通过“内在的意向性”与世界相连,满足条件是理解意向性的关键,在语言的作用下意向性获得丰富和发展.教师要把目前对学生来讲是以“派生的意向性”为表达形式的教学内容回溯到“内在的意向性”,办法是确保满足条件实存,并且要让学生“实际地经验到”满足条件,直接经验只是“实际地经验到”的初级阶段,在意向性发展的不同阶段概念也可以“实际地经验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得心灵丰富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徐洁 《青年教师》2007,(1):48-49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有学问又最忠实的。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她都不会抛弃你。书是顾问,随时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做顾问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李铜 《班主任》2009,(6):31-33
学生忘事不罕见,一次、两次我都能容忍,会和颜悦色地提醒他们下次注意。可是有几个学生总是忘事,我的忍耐也逐渐逼近了极限,尤其是遇到学校催要的“急活儿”时,我就难免会发火——“你们脑子里都记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周宝昌  范红 《教育现代化》2005,(12):118-118
信念在人的生活中,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和选择。合乎信念的.使人感到满足、欣慰,促使人趋近参与:违反信念的,使人感到内疚,甚至恐慌、愤怒.促使人疏远、反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强化学生信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