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卧薪尝胆》的十种解读一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将阅读《卧薪尝胆》的感受发散为十种: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勉,发奋图强。会稽一战,勾践战败,给吴王当奴仆。这就是“胜者王,败者寇。”勾践能称王,能为奴,这是能屈能伸。“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可见骄兵必败。会稽之战前,勾践为王,好像站在山顶;会稽之战后,勾践为奴,好像跌入山底。为王的勾践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为奴的勾践布衣狗食,替吴王驾车养马。真是当官时幸福,不当官时痛苦啊!“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布衣,住进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相似文献   

2.
释"触战"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文云:“勾践……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以诱以利,请间行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相似文献   

3.
“合作”,顾名思义是多人在一起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可如今许多老师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形无实,仅仅是“合”而没有“作”。我就看到一位老师执教《卧薪尝胆》分别安排了以下四次小组合作学习:(1)组内交流:会稽之战的经过;(2)继续交流:越王勾践在会稽之战失败后,做了什么样的打算?(3)填空交流:勾践在吴国和回国后,分别做了些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做?(4)讨论:“卧薪”指什么,“尝胆”指什么,“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看上去,这位老师非常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课堂上气氛也确实活跃。快下课了,学生仍忙得不亦乐乎。但这热闹表面的背…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勾践栖会稽》末段:“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注解为:“意思是,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似有欠妥之外。既然勾践将要把吴王夫差送到甬句东(越国边境),说明吴势在必灭,  相似文献   

5.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生动,孩子们很喜欢读。但在阅读中,孩子们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那些大臣们又会是怎么劝说吴王的呢?他们为什么没能劝阻住吴王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正是教师可借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换位思考,引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师生之间、生本之…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阅读课文,这些课文占教材总量的二分之一。对于阅读课文的处理,目前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包办代替,以教师讲解为主;另一种是撒手不管,干脆让学生自由去看。这两种做法都没有从编选阅读课文的目的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材中的阅读课文,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这就是说,对于阅读课文的处理,既要以“学生学习”为主,即自学为主,但又要教师去“有计划地指导”,即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把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周敬王时代(公元前519~前475),吴、越两国已经结成冤家打了多年。越国国君允常死后,儿子勾践继立为越王,战事仍未结束。吴王阖庐趁允常刚死,再次兴兵攻打越国。勾践用计在携李(今浙江嘉兴附近)大败吴兵,射伤了吴王阖庐。阖庐临死对他儿子夫差说:“千万引忘了复仇!”吴王夫差在国内练兵三年,准备攻击越国。勾践不听大臣范蠡的劝说,向吴国发起了主动进攻。结果,在深入到吴国夫椒(今江苏吴县)时,受到吴国毁灭性的围  相似文献   

8.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将勾践关押于会稽山中!后来……勾践,吴王赦免了你,你可以回国了。哟,主公,您干嘛常常睡在柴草堆上?还把一个动物的苦胆挂在座位旁?他呀,每逢吃饭便会尝尝苦胆的滋味。是的,为了东山再起,我必须时刻磨砺自己。勾践,你忘了在会稽受到的耻辱了吗?!就这样,勾践亲自耕种庄稼,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还礼待贤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和养精蓄锐,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了。最终越国彻底打败了吴国。卧薪尝胆:比喻不忘旧日的苦难和教训,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张帆 @亦琦~~…  相似文献   

9.
勾践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报复越国的杀父之仇,遂兴兵伐越。梅山一战,吴军大获全胜,越国几乎是全军覆没。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绝境,越王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经过一番谋划之后,决定亲自携了妻子到吴国为人质,臣事夫差。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请求,就在死于越国之手的先父阖闾的墓旁,建了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将勾践夫妇贬居其中,并命他们去掉衣冠,蓬头垢面,衣着奴隶的服装,替他养马。每当夫差出游之时,勾践还得执着马鞭步行在一旁服侍。吴国百姓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道:“这个人便是原来的越国之君呵!”勾践只有忍…  相似文献   

10.
诚信     
北风凛冽,雪花飘飘,我对爷爷说:“今天,我不想去王奶奶家听故事了。”“不行,古人说‘口言之,身心行之’。你既答应人家了,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得去。”爷爷坚决地说。我只好硬着头皮,顶风冒雪来到王奶奶家。王奶奶是一位退休教师,现在生病瘫痪在床,雇了个保姆。王奶奶最爱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因为她太寂寞。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课本《勾践灭吴》中讲到:越王勾践兵败栖于会稽之上,求助谋而退吴者,大夫文种进对:"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文种先是用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真出色:如果听到大夫您的金玉良言,怎么能算晚呢!于是明君贤臣执手相谋。勾践急切而处变不惊,虽临危难求贤,仍不以为晚,而且随即执手与谋。可见其求贤若渴,行动之速。但是,由此我们想到另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乃至三十几岁的教师,在对  相似文献   

12.
《景阳冈》(第十一册)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以前曾作为“讲读课文”,现在改为“阅读课文”。作为阅读课文,教师应该怎么教学呢?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简单地读故事,本来这个故事是家喻户晓,学生易于掌握,所以读起来一节课就完了。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二是与讲读课文教学差不多,这又怎么能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  相似文献   

13.
浙江于越族是我国春秋时期南方一支重要的百越族,它的族源源远流长。《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记载:“《舆地志》云: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子,号为于越”,允常之子勾践立国于会稽(今之浙江绍兴),以会稽为中心的浙江地区便成了于越族活动的主要地域。其强盛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于越族及其先民曾对浙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  相似文献   

14.
弯的启示     
有个疑问 ,存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 ,我决定把它弄清楚 ,于是我沿着时光隧道来到了春秋时代越王面前。此时的越王衣衫褴褛 ,正在给吴王打扫马厩。“越王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的人。我不明白你为什么甘做吴王的奴隶。你也曾是王者至尊 ,难道你不觉得卑躬屈膝是一种耻辱吗 ?”越王抬起头看着我 ,沉吟半晌 ,问我 :“依你之见 ,我应当如何 ?”“你应当宁死不为奴 ,拔剑自刎以示你‘可杀不可辱’的气慨 !”越王听了 ,淡然一笑 ,对我说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条小河 ,决定奔向大海。在途中 ,它面临着一个抉择 :一条是笔直向前的 ,但这条路的不远处却断了 ,…  相似文献   

15.
之三十二:重视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准确地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从某一位起”、“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小数部分位数是无限的”等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一位教师通过“听”、“看”、“算”、“比”、“说”等过程,将难点分散,各个击破,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16.
《史记》卷四十一载:“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勾践系春秋时期于越之首领,立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在他执政期间(公元前496——前465年),与吴王夫差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由于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终于在前473年冬十一月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国力空前强盛,“越兵横行江淮东”并一度迁都琅玡,称霸中原。对于这场处在大变革、大动荡时代的改革,我国历代学者一向十分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选自先秦文学的课文里,经常出现一些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很陌生的概念。如果不加以重视,确切解释其内涵,将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某些误差。如《勾践灭吴》一文中有“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将“昆弟”“国子姓”分别注释为“兄弟”“国君的共姓”。《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翻译为“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这就与“国子姓”的注释有了偏差。再如“: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是“: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听了高二的一节物理课,讲的是“沸腾”。课堂内,同学们有时全神贯洼地阅读课文,有时聚精会神地静听讲解,有时兴致勃勃地动手实验,有时认真细致地解答习题,充满着活跃的气氛。这是贯彻教育方针、改进教学方法出现的新气象。我们感觉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学生带着问题学,学得主动以往讲“沸腾”,总是教师演示一下实验,接着便一个劲地往下灌。有时认为学生对沸腾这一常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时,印度的阿克巴国王喜欢听人唱歌,坦赞是他最喜欢的一位歌唱家。这一天,坦赞抚着他的坦普拉琴一连自弹自唱了好几首歌,阿克巴国王欣喜地称赞他唱得好,“我每天都听你唱歌,可好像还是听不够,你拥有世界上最动听的歌喉!”国王说道。  相似文献   

20.
闻,本义是听;但与听又有区别。听,是一般地听。闻,是听见,听入耳中。成语“听而不闻”,意思是说,听却没有听进耳中。我们从这一成语中,就能较好地理解“闻”与“听”的区别。下面专谈“闻”字:一、作听见解,如:“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枚乘《上书谏吴王》二、作听说解,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