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惊奇,举例说:“一个人从十楼上掉下来却一点都不受伤,叫什么?”学生说:“是偶然。”“那再一次掉下来仍不受伤呢?”“是幸运。”“那又一次摔下来仍不受伤呢?”“那肯定是习惯了。”显然学生的回答都不符合教师的标准答案,但又谁能说他是错的呢?可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考试中,把不符合教师标准答案的回答视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后果是抑制了学生发散性、  相似文献   

2.
一、善待学生发言。让学生敢于表现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①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说:“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这个学生的发言不行。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②“不对,请坐。”(潜台词: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能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品质     
在一条马路上,一位智者遇到了三位埋头苦干的修路工人。这位智者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第一位回答说:“在修路”,第二位回答说:“在挣钱,养家糊口“,第三位回答说:“在为国家做贡献”。你喜欢哪种回答?如果是你,又会做出哪种回答?第一个工人就事论事,低头干活不看路,他看不到工作有什么意义,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可将教师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问”.可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5.
劳澧 《现代教学》2008,(12):4-5
去小学听课,我有时能看到以下的教学场景:当教师听了一位学生的发言后,会对教室里的学生说:某某回答得好不好啊?此时讲台下的学生往往一致呼应说:“好!”教师接下来便是“让我们鼓励他”之类的话语,并要求学生们鼓掌。仔细观察当时的情景,可以发现有的学生鼓掌是心不在焉的,个别顽皮的学生则乘机大力鼓掌,以此小小地放纵一下。  相似文献   

6.
王玲菊 《成才之路》2012,(12):27-27
假如你是一位数学老师,当学生问:“老师,您讲课时我听得很明白,可是一做起题来总是出错,感觉很吃力,成绩很不理想。您说我该怎么学好数学呢?”你怎么回答呢?回答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师”而异,因“生”而异。但大都会建议学生:你要多做题,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解题技能,“熟能生巧”吗!  相似文献   

7.
尹良香 《教育文汇》2010,(12):34-34
最近在一所小学听了一位老师讲孟浩然的《春晓》,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 当课进行约20分钟后,任课老师问:“诗人一早起来,听到这美妙的鸟叫声,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两名同学一个说“高兴”,另一个说“快乐”。任课老师都作了肯定,并请他们带着这种心情将古诗读一遍。接着她又问:“诗人还会有其它的心情吗?”  相似文献   

8.
一位语文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学生举一个比喻的例子:“月牙儿弯弯像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有说像小船的,有说像镰刀的,回答虽然都不错,却没有跳出书本上学来的那些知识。在他的启发下,一个学生回答说:“月牙儿弯弯像香熊。”这一下,不但引起哄堂大笑,而且他还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嘻,月牙儿像香蕉?”“哼,她就知道吃!”  相似文献   

9.
问倒教授     
课堂上,大学教授问他的学生甲:“上帝创造了一切吗?” 学生甲勇敢地回答说:“是的,他创造了一切!”  相似文献   

10.
问倒教授     
课堂上,大学教授问他的学生甲:“上帝创造了一切吗?”学生甲勇敢地回答说:“是的,他创造了一切!”“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吗?”教授又问。  相似文献   

11.
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就一直固执地不喜欢寿镜吾先生,在我的感觉中,他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胳膊下那怕人的铁戒尺,也不是因为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而是鲁迅作为学生,在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无法理解,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不是冒师德之大不韪吗?  相似文献   

12.
“你在干什么?”试试看,你会用什么口气说这句话?我曾经经常这样问我的学生,下意识中并不是要了解清楚他或她是在做什么,而是以此责备:“你不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经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我没有做什么。”所答明显非所问,然而,问题不在于作回答的学生,而是在于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13.
一、巧用激将法。请将不如激将,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可能无动于衷,而一句激“将”的话会打破学生心理定势,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在课堂上遇到冷场时,我曾这样说:“我们全班50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而今天对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竟无一人能回答,简直不可思议!”话毕,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效果很好。二、相机借用。要使学生化胆怯为勇敢,教师可现场借用周围环境或课文内容,相机诱导。我在讲《将相和》一课时,就以课文中蔺相如的有勇有谋诱发学生:“我们不是要向蔺相如学习吗?那么最为现实的就是要拿出…  相似文献   

14.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陈大伟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来。当一学生提出“为什么刘备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假如诸葛亮一直在那里睡的话刘备会不会失去耐心,就走了呢”这一问题时,教师以“诸葛亮睡着了吗”进行了替代。笔者认为,教师的这一问是不该问的。  相似文献   

15.
一、变模糊评价为准确评价 例1: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  相似文献   

16.
佘蓓蓓 《成才之路》2009,(33):35-3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一位教授看到他的一个学生还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就问他:“上午你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做试验。”教授又问:“下午呢?”学生回答:“做试验。”没想到教授听后大发雷霆:“晚上你还在做试验,这一天当中你都在做试验。请问你什么时间思考?”勤奋的学生本以为会得到教授的夸奖,没想到却挨了一通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位学生自信地回答道:“是春天!”可惜这位教师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因此,回答“春天”的学生错了,他学习的自信力开始动摇。这位教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以致于抹杀了学生可贵的创造性!‘‘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有什么不对的呢?不是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想象力吗?  相似文献   

18.
听一位教师执教《北风和小鱼》。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北风吗?北风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回答直观而感性。其中一位说:“北风是白色的。”教师委婉地予以否定。“北风是白色的吗?北风有颜色吗?”教师又请另一生回答。孩子仍说:“北风是白色的。”教师只好无奈地告诉学生:“北风是看不见的.是无色的。”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形?”“这个长方形有几个面?”使她所料不及的是,大部分学生回答:“有两个面。”怎么一个平面图形有两个面呢?教师叫一名学生上讲台,让他把这两个面指给大家看。这名学生指了指...  相似文献   

20.
大处精明     
蒋平 《老年教育》2006,(9):23-23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医生在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人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