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学中注重所谓“读者考虑因素”。这种“因素”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考虑”(AttractiveConsideration),一是“保护考虑”(ProtectiveConsi-deration)。其实说白了就是讲求新闻的可读性与社会效果。从《京剧配迪斯科》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是如何注重“读者考虑因素”(主要是“吸引考虑”)的。对绝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京剧是他们不甚熟悉的。要在一篇不长的报道中使他们明了京剧改革(这是此篇报道的主题)的有关背景、前途等等并非易事。为读者考虑,记者在采写报道中费了不少心思。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华东版创刊于1995年元旦。华东版创刊的初衷是“从全国的眼光看华东,从全国的角度写华东。切合华东读者的特点与需求,传播、评价发生在华东的新闻、事件与现象。”做到“比地方报纸更有深度”。可以说地方特色与深度报道是华东版的两大特征。为了更好地体现其办报思路,华东版从2000年元旦起推出全新的《东方新闻周刊》(以下简称《周刊》)。《周刊》逢星期五出版,其版面安排见下表: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闻学中注重所谓“读者考虑因素”。这种“因素”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考虑”(AttractiveConsideration),一是“保护考虑”(ProtectiveConsi-deration)。其实说白了就是讲求新闻的可读性与社会效果。从《京剧配迪斯科》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是如何注重“读者考虑因素”(主要是“吸引考虑”)的。对绝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京剧是他们不甚熟悉的。要在一篇不长的报道中使他们明了京剧改革(这是此篇报道的主题)的有关背景、前途等等并非易事。为读者考虑,记者在采写报道中费了不少心思。首先,记者采用了西方新闻写作中常见的“叙事体导语”,把镜头集中在一个中国京剧舞台上。这样写出的导语使西方读者对“京剧配迪斯科”有一个直观的感性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让无数“蜂蜜”(王小峰的死党)、“摩丝” (“按摩乳”的粉丝)望眼欲穿的《不许联想——个无聊人和他的无聊博客》于4月12日网上首发。曾经是“愤怒乐评人”、如今被冠以“后现代博父”之名的王小峰,现任《三联生活周刊》文化主笔,写过雅俗文字无数,此次奉献给读者的是他的随笔杂文集。此书将充分展示这位“博客周星驰”  相似文献   

6.
颇具创意的“实验室”孙旭培1995年8月3日,中华工商时报推出了一份对开八版的报道日常消费的周刊,起名为《商城周刊》。就在这期周刊的一版,一个取名为《商城实验室》的栏目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这期《商城实验室》报道的内容是这样的:该报编采人员在公证人员...  相似文献   

7.
世界新闻史上最荒诞可笑的,大概要算捷克籍的德国记者、近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创立者、共产党人基希被澳大利亚以“文盲”罪驱逐出境的故事了。中国读者对基希也不陌生,他1933年来中国旅行采访过,写了有名的《秘密的中国》这一报告文学集,曾由周立波翻译出版。年纪大一点的读者,特别是新闻从业者大概是知道此人的。基希因报道希特勒的暴行,在  相似文献   

8.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9.
海湾战争期间,巴格达城外某地,为英国《经济学家》、美国《村庄之声》周刊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从事战地报道的自由撰稿记者弗兰克·史密斯被蒙上双眼,带进一间黑屋。一名审讯者问史密斯,他的“真正职业”是什么,他回答:记者。审讯者说他撒谎,“把你同中央情报局的关系说出来。”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联想到,在《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上曾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他与“世界第八奇迹”》。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新闻社记者蔺安稳于1974年春回家乡临潼县探亲时,看到县文化馆收集的农民打井时挖出的秦陵陶俑,认为这个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是写了一篇情况反映,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这是最早的一篇关于秦陵兵马俑的报道。遗憾的是,他以后没有机会对此进行连续报道,关于秦陵兵马俑的进一步发现与发掘的报道任务,就落在我和好些常驻陕西的记者身上了。1979年4月,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举行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一位记者朋友曾向我表示:做记者,就要立志写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带响”的报道呢?笔者就此专门求教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同志。冯健在4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写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1966年前,他同穆青、周原同志采写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0年,他们再访兰考,写下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0年代初,他同曾建徽同志采写的“中南海纪事”系列报道——《中南海的春天》等,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担任《瞭望》周刊社顾问等职,并受聘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2.
在旧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热衷于办书店办杂志。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办杂志起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韬奋一生办杂志,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接手办《生活》周刊开始。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其后生活书店继续出版《新生》周刊、《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国民》周刊、《生活星期刊》。改  相似文献   

13.
客观报道手法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记者只是客观地记叙事实,实际上他是用事实来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体现一定的宣传报道意图。新闻界的行话称之为“用事实说话”。早在1946年9月,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这样解释“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原载1946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这种客观报道手法的巧妙之处,正在于能将记者的主观思想倾向与报道意图,通…  相似文献   

14.
蒙特卡洛。我国围棋女将谢军以悬殊比分卫冕成功。仅隔一天,记者段被写的通讯《新绷的弦奏响美妙的乐章》,将历时22天的卫冕战置入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书写,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引发读者关注的还不仅是谢军输赢本身,而是蒙特卡洛对中国的意义。难怪新闻界不少人把殷被称为“神写”谢军“第一笔”。我感到他的成功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新闻同行学习。其一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是一位老记者讲过的话,这也是殷波“神写”谢军成功的原因之一。1991年10月,殷波曾作为谢军夺冠战的“随军记者”,“身”入“前沿阵地”──马尼拉。用他…  相似文献   

15.
体育记者要善于描写精彩场面,增加新闻的现场感。特别是对那些关键赛事要作具有较强现场感的报道,因为读者对那些重大比赛,不仅关心结果,而且想知道当时的激烈角逐的场面。记者应努力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对比赛中出现的精彩场面,比如一个漂亮的射门,跑步的最后冲刺等,应当象绘画一样使之形象化,使读者仿佛亲临现场,亲眼所见。1985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夏浩然、樊云芳写的《“飞天”凌空》中,就有一段描写跳水冠军吕伟,在比赛中的一个精彩镜头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美国《纽约邮报》总编辑史蒂文·科佐所著《它还活着!》(It’s Alive!)(副题为:“美国最老的报纸是怎样欺骗死者,以及它为何要从中吸取教训”)一书,新近由美国“时代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美国读者的关注。8月3日出版的《商业周刊》写专文,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记者要用自已对事实的报道夫说服读者、征服读者,那么,记者在采访事实的过程中,就要首先去征服被采访者。记者“记”得好坏(这一点,我们在上期的《记者的“记”》中专题谈过),直接关系到后来报道文章写得如何,而在“记”之前,又首先有个“访”的问题。如何“访”,如何让被访问者能提供给你报道某一重要事实的可靠材料,这不能不说也是记者的又一项基本功。著名记者田流在谈采写经验时曾说过:写作当然要用力气,但应在采访上花更大力气,两者如果作个简单的比例划分,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精力和时间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们和国人共同关注着张君犯罪团伙从作案、落网、庭审、伏法的全过程;出于职责的需要,也关注着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情况。为此,本刊编辑约请《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写了《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2000年第10期)、《新闻110与全天候记者》(2000年第11期)、《出庭作证审魔头我拍张君生死照》(2001年第5期)以及《人民警察》特约记者罗学知采写的本期刊发的《透视魔头张君》。刘国勤在他第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迎着劫匪枪口拍照的惊险一幕。为了对这次报道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把采摄经验加以提炼和总结,本刊编辑向刘国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刘国勤针对编辑提问在第二篇文章中,谈到多年来已养成随身携带相机拍下突发新闻的习惯,这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由此他发表了对突发性新闻中动态性真实的精辟见解及记者胜任这项工作的必备务件。刘国勤在第三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在出庭指证魔头的庄严、紧张时刻,如何巧妙打好“时间差”,拍下张君“生死照”的经历。罗学知在《透视魔头张君》一文中,叙述了在直面张君以前,查看约40万字的审讯记录、文字材料,定下正确的采访方案,抓住张君的心理弱点,由表及里剖析其罪恶灵魂的过程。两位记者极富挑战性的采摄经历,可以说是一组具体、生动的业务教材,本刊奉献给读者,以期大家在掩卷之余能有所收获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20.
今年《新民晚报》的“亮点”之一,是年初“长三角”周刊的问世。虽然时间不长,但已令人刮目相看。在所发的报道中,已有《一卡通为何“卡”住》、《白蛇传有了“出生地”》、《“顺其自然”,你在哪里》等7篇被新华社转发。不久前,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回中国,对刚诞生的“长三角”周刊情有独钟,指名要“长三角”周刊的记者前往采访宁波诺丁汉大学新校园的落成典礼:杭州、苏州、无锡、扬州、绍兴、嘉兴等有关部门都盛情邀请“长三角”周刊的记者前往采访;在镇江的报摊上,卖报者竟特意将《新民晚报》的“长三角”周刊翻到最外层,向过往市民推荐。“长三角”的长与短、软与硬,已初露端倪.引起了上海新闻界乃至“长三角”新闻界的关注,这里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