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陷落后留守南京的外籍人士之一,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时期日军种种罪行,并以日记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威尔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日军在大屠杀期间主要有屠戮中国军民、掠夺、纵火、侮辱外籍人士、性暴力、扶持伪自治委员会等六大暴行。通过与日军士兵日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暴行行为往往具有联发性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动机交织叠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方面,缺乏针对南京沦陷后留下的慈善机构的专门研究文章。虽有关于慈善机构从事尸体掩埋的记录,但这直接关系到南京大屠杀的人数,所以重点放在考证当时的埋尸人数,而不是研究当时的慈善机构。事实是一部分慈善机构没有离宁,在南京沦陷后及大屠杀期间,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作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让人敬仰不已。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2010,(12):9-9
必修: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人。  相似文献   

4.
未被审判     
B南京大屠杀诉讼案 为了被忘却的记忆 当南京大屠杀被普通民众渐渐遗忘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事实上从未遗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重整军备的努力,从日本政府重要阁员开始,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和行为一再地出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从东史郎诉讼案看日本社会的二战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史朗诉讼案表面是两个日本老兵为了一起虐杀中国人的暴行而上法庭,实则反映了日本社会怎样对待南京大屠杀、怎样对待战争的性质问题。战后日本社会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对待南京大屠杀、对待战争的状况。日本为什么会这样?本文认为有四个因素,而日本能否正视日本对外侵略历史和承担战争罪责则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资料整理现实瓶颈入手,在回顾中日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人数所存在的争议的基础上,从户籍管理视角探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相关资料的缺失问题,从而实现对清末民国时期户籍制度的发展情况的探究及梳理.这些工作对于反思与总结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国松 《历史教学问题》2020,(1):27-32,164,165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上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保卫战”又被称作“南京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1937年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失败后,日寇铁蹄践踏金陵,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南京大屠杀”。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本文基于逆向思维,结合相关史料,从南京保卫战失利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全面解析历史。  相似文献   

9.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留在南京城从事人道救援工作,开展的救援活动主要有设立难民收容所、施米施粥、施材掩埋、施医施药、与其他人道组织进行合作等。其工作中也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见证并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填补了政府在民生调节方面的空缺等。  相似文献   

10.
有关新加坡检证大屠杀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只有几篇描述性的文章和介绍,①尚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预谋性是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在战后的日本,对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认知与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有诸多相似之处,即冷淡、漠视、怀疑、模糊、逃避,甚至否认这种暴行的发生。当然,战后日本对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历史认知的演进也有其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金强 《老年教育》2007,(11):16-17
今年是日军南京大屠杀70周年。当年,残暴的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一些日本军人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在良知的感召下,曾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未被审判     
B南京大屠杀诉讼案 明妮·魏特琳 南京,又是南京.在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中还有一位曾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她的名字叫做明妮·魏特琳,她是基督徒、是传教士、是老师、是几个美国孩子的姑妈、是中国人眼中的观音菩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浩劫,为纪念死难者,我国已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帮助我国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材料。以公祭读本纳入江苏省中小学必修课程为例,分析其编写背景、内容特色及其课程实施,阐释公祭读本对中小学南京大屠杀专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报道,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展出的国家公祭鼎的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  相似文献   

15.
公祭     
12月l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也是首个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在南京首次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主席参加并做了重要讲话.公祭升格,意味着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意味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已成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纪录片风格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其纪录片般真实的美学风格承载着真实的巨大力量,却又带给观众几乎痛苦的观影体验。文章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视角,对于电影《南京!南京!》的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8.
《作文与考试》2023,(6):14-15
<正>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缅怀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据统计,2022年已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永远离开了我们,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有50人。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意味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文化掠夺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同时对中国的图书文献进行了疯狂的掠夺。1986年8月17日原满铁大连图书馆馆员青木实在日本《赤旗报》上,首次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满铁大连图书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纪念。媒体报导日本右派团体将推出影片,宣传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另外,大陆和香港也将推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二三部,台湾方面则传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仅有两三行的叙述,有一家版本甚至只字未提,一时成为媒体报导的热门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