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问题,长期困扰着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考察后发现,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研究是新的研究视角,关系人在新闻报道"失源"后的再言说加大了新闻记录事实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新闻可证性应与新闻事实一起成为新时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注重相关信源和关系人再言说的交叉互证,发挥新技术在新闻"失源"后的记录事实可证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与新闻事实选择、制作和发布平行的可证性知识体系以及考证指标体系的知识创新,助益新闻实践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王斌  张雪 《新闻记者》2023,(3):3-13
数字化时代,新闻业高度重视用户参与,用户评论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关联部分。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在场域文化资本的视角下,考察了用户评论在新媒体新闻从业者个体认知与新闻选择中的可见性。研究发现,新媒体新闻从业者普遍表达了对于用户评论的负面态度,但他们仍然基于用户评论建立了一套工作常规。用户评论即使在新闻工作流程中具有可见性,但却在新闻选择这一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呈现出相当的不可见性。用户评论并未实质性地改变场域文化资本影响下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逻辑,反倒成为新闻从业者捍卫其文化资本和职业权威的工具,并且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传受双方既有的不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保军  刘泽溪 《当代传播》2021,(3):23-27,48
新闻真实是新闻领域的基本问题,信源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间信任关系与新闻真实的实现存在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根据新闻传收过程的展开实际,可将真实实现过程划分为报道真实与收受真实.本文考察了源传信任和传收信任对新闻真实实现的形塑过程与基本特征,认为在事实信息采选和文本创制环节,源传信任使报道真实呈现出协商性、偏向性和博弈...  相似文献   

4.
传者与受者是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新闻传播学的传统研究无论是传者中心还是受者中心,都把侍受关系看作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故不能揭示传播关系的实质。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传播关系的两极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主客体关系问题。从主体意识的失落、到主体意识的觉醒,再到主体同性的转向,这是西方人学与传播关系发展的共同历程。  相似文献   

5.
王莹 《编辑之友》2021,(1):76-80
媒介技术的变迁影响着权利关系格局的转变.新传播语境下新闻生产的逻辑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向多元共生的主体间性转变.以主体间性为核心自变量、以新闻生产实践为因变量的新闻生产系统投影出四个展面:生产主体由社会被想象式的参与(传统主流媒体)到部分参与(UGC)再到社会全面大数据式加入;生产方式从"暗箱"到互动再到合作;生产内容从新闻到信息再到服务;生产的时空规律从时空的绝对性及排他性到空间的液态性与时间的兼容性.由此,主体间性在转变中得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事实     
新闻来自事实,但事实本身并非新闻。新闻是传通过程中的讯息,而非物质实体。事实变成新闻需要经过传通过程。传通需要传者与受者。事实是新闻的客体,传者与受者是新闻的主体,我们要从主客体的关系中研究新闻属性。(一)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怎样? 新闻来源于事实,但是,事实(?)新闻。从本体论来说,新闻来源于事实,事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巧性提问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加强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正娟 《新闻窗》2009,(1):94-95
新闻传受活动是新闻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可划分为事业化方式和非事业化方式。作为人类新闻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非事业化新闻传受活动极少受到新闻学研究的关注,笔者试着对其内涵、特点、事业化与非事业化新闻传受活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灿华 《中国出版》2014,(19):64-68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虽然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其内容都取决于客观现实,但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刺激。新闻传播者选取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新闻受众接受何种新闻报道,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需要。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研究虚假新闻的传、受者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培养传、受者正确的新闻心理,对于虚假新闻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受活动是新闻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可划分为事业化方式和非事业化方式。作为人类新闻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非事业化新闻传受活动极少受到新闻学研究的关注,笔者试着对其内涵、特点、事业化与非事业化新闻传受活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政府机关的新闻宣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将公文编写成新闻,一直是新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与中国的新闻起源有关。因为中国新闻一开始就是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相似文献   

12.
政府机关的新闻宣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将公文编写成新闻,一直是新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与中国的新闻起源有关。因为中国新闻一开始就是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相似文献   

13.
新闻价值指新闻客体对新闻主体的有用性,关于新闻价值的问题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新闻学界对新闻价值五要素的划分从目前来看,基本达成一致。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对于某些特定的新闻客体来说,其构成要素的显著性使其更容易具有重要性,两种属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对于另外一些特定的新闻客体来说,其对于新闻主体的接近性促进趣味性的产生,两种属性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报纸上,原生态新闻是有限的,从原生态新闻衍生而出的新闻相对比较多。“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生态新闻往往可以带出许多衍生性新闻。 在信息时代,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做好新闻采访工作,才能使新闻传播取得更好成效。但一些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还存在质疑性提问技巧应用不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其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就电视而言,新闻评论采用视听结合的多感官符号共享的综合传播形式,运用电视化的表现手法,为意见性信息的表达创造了更多更灵活的形式、构建了更为活跃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18.
孙新 《新闻春秋》2023,(4):67-76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新闻生产地位有着相对清晰的地位边界,以及稳定的职业新闻角色期待与职业新闻角色自知。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变迁体现出“数字性”时代特征:总体变迁中的“开放性”,社交新闻阶段的“协作性”,智能新闻阶段的“共生性”。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变迁形成了三条“中国性”规律:党媒角色在新闻角色系统中的主导性——新闻角色主导律;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调适新闻角色冲突——新闻角色平衡律;建构新闻角色共同体指示着新闻角色观念演进的方向——新闻角色演进律。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新闻是主流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大众角度来看广播电视新闻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规整性以及严肃性,但从时代环境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又朝着个性化、随意化以及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让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观点,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宋骁 《今传媒》2015,(3):101-102
自《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亲切性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节目在得到收视率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突破民生新闻的瓶颈期,是从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化、多样化、人文性、道德性等方面,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