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2.
笔者就自己如何寻找言论稿的“由头”,谈点体会。寻找言论由头,大致有三种方法。一是从新闻报道中去寻找。报刊给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看报刊后,我常把自己的感想和启示写成言论。如去年我写的《新闻数字与保密意识》一文,是从一刊物报道新闻泄密中受到启示。  相似文献   

3.
犹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篇小言论也是能够反映重大的时代主题、传递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信息的。那么,小言论怎样写出份量来呢?结合湖北日报近几年选编小言论的实践,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选好由头,用好由头 所渭由头,通常是指孕育着论点、能引发议论的“媒介”。它可以是一桩新闻事实,可以是一种思想倾向,也可以是一则寓言或格言。怎样为小言论选好由头呢?我以为好的由头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新闻性,由头应该是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二是启示性,看似小事一桩,却能以小见大,为议论的生发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三是典型性,或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或反映了事物的普遍特征。比如,湖北日报1995年4月发表了  相似文献   

4.
捡由头     
近几年,我在《工人日报》、《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发表10多篇小言论,所用的由头,几乎都是从业余生活中“捡来”的。从电视中看来的一天晚上,我坐在家里看电视,看到当地电视台播发一则广告:铁力个体快乐幼儿园招生,入园的幼儿公家给交费的每月15元,自费的每月10元。我感到奇怪,为什么公费的比自费的高50%呢?这时我想起有人曾经对我谈过,目前有个别医院、旅店……,一听到“公家报销”几个字,就随意提高价格。如果对方提出异议,他们便说:“反正不掏你个人的腰包!”我认为,这是一种“小家”吃“大  相似文献   

5.
笔者做为一名通讯员,这些年来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随感、杂谈类言论有100多篇.曾有文友问我言论的"由头"从何而来,如何寻找挖掘言论"由头".其实,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和思考,撰写言论的"由头"是不难找到的,现结合写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我与言论     
我是自1985年底正式步入新闻之路的,特别倾向于新闻言论的写作。两年多来,我坚持做到“练”之以恒、笔耕不辍、投稿不止,总算有所收获。至今已在中央及有关省市的50种报刊电台上发表各类稿件250余篇,其中言论稿件占三分之二。我写言论的体会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注重投入、勤写苦改、处处留心。一、注重投入。要想多输出,必须多投入。这十个字几乎成为我写言论的“座右铭”。记得我的第一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向报刊投稿,在《新疆日报》、《新疆支部生活》、《乌鲁木齐晚报》发表言论160多篇。这些文章都很短,一般是五六百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姑且叫它“小言论”。我写的小言论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但由于没有用过笔名,日久了,也就引起常看报刊的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们的关注。有的朋友关心地问:你怎么尽写些“豆腐干”文章去填报屁股,何不弄几篇分量重的大块文章呢?我只得如实回答:我没有时间写,更没有写作大文章的水平。从我业余写作的实际出发,写“豆腐干”文章兴许还是自己的一点长处。我是怎样写起小言论来的呢?这要从我的工作岗位和年龄谈起。我年轻时酷爱读文学作品,步入中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边学习边写作,先后发表言论文章近100篇。常有“爬格子”的朋友问我:“你哪来那么多新闻线索?”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的: 一、多看报刊。多看,可以学习他人的写作长处,可以从见诸报刊的文章中提炼出言论稿的新闻线索。前年,《工人日报》刊登一条消息:鞍钢3万多离退休职工主动回“娘家”献计献策5万余条,一年创价值129万元。当时全国正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相似文献   

9.
二年多的时间,我向新闻单位发言论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切身体会是,言论写作要做到“四新”: 一、捕捉新问题。新问题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来。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趋向、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言论作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捕捉和思考新问题。今年来,我发现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轿车、别墅为条件,广招人才。然而,这些“伯乐”对本单位的人才却视而不见。这是个值得思考的新问题。于是,我以《人才“灯下黑”新探》为题写了一篇言论,从“谓之不敢用;谓之不能用;谓之不想用;谓之不把用”四个方面揭示了一些单位领导钟情外才、轻薄内才。此稿被《新华  相似文献   

10.
我搞通讯报道10年,共有2500多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特别是在1988年,对我来说是个丰收年。写稿出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投稿渠道拓宽;二是稿件质量有所提高;三是有份量的稿件多了,不少言论登在头版上。我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这就是“自我催熟”。所谓“自我催熟”,就是有意识地催促、鞭策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  相似文献   

11.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笔者一本言论集《静思偶得》,收编了本人在各级党报、党刊发表的百余篇党建言论。有人问我,怎么能写出那么多的言论,这些“偶得”是怎么得来的?我粗浅的体会是:写言论者要做三种人。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以来,我先后被刊发的新闻、文学类作品数以千计。在多次参加的各类评比中,获奖的言论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仅以1996年为例:在全国记协、省记协、全国医药报刊协会、省企业报协会等的评比中,六篇得奖作品,除一篇是通讯外,其余均为言论。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向我探询“你怎么有这么多言论可写?”,“什么事让你经历了总能论出一番理来”的秘诀。其实,我只是坚持不论  相似文献   

14.
有家报纸近载《从十倍的差距看减人增效》一文说,香港某报每个记者每月采发稿件100多篇;而内地有的新闻机构的记者,一个月的任务定额才3至5篇,多的也不过10来篇,作者由此认为内地传媒应大幅度减人增效。读罢此文,我觉得该作者主张“增效”的想法无疑是好的,委实说,一个记者一个月采发稿件三五篇,从数量上看的确是少了些,适当地提高发稿定额,也实有必要。但记者发稿的数量多是不是就说明增了效?是不是非要把人搞得成天惶惶然而疲于奔命,才算是“真正解放了新闻生产力”?我看,这些问题都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在报社编辑部学习两个多月所见所感颇多,尤其有两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也许这两件小事将会影响我在新闻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编了一篇言论稿下楼找不到“北” 分到理论部学习的第二天,负责带我的编辑就交给我一篇500字的言论,让我编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星火小集”。这是我编发的第一篇稿件。过去总以为编稿子要比写稿子容易,改个标题,删除一些文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自己想的  相似文献   

16.
找点子三法     
去年以来,我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言论稿,其中有的被几家报刊转摘,有的在好稿件评比中获奖。有些同志问我这些言论稿件的点子是怎么想出来  相似文献   

17.
“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闻贵在出新,众所周知。那么,言论要不要新?愚以为,言论更要求新。具体说,从言论的选题、立论、说理乃至语言都要像刚刚采摘的鲜果,甘甜脆嫩。所谓“独家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原在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工作,编稿之余,主要采写新闻和通讯,很少写言论。1991年被抽到县广播电视局做秘书工作后,因到基层采访的机会减少,业余时间只好被“逼”着写言论。二年多时间。共向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一条切身体会,言论写作一定要标新立异,具体要做到“四新”: 一、留心生活,捕捉新问题。言论是报刊、电台的旗帜。只要我们翻开报刊,打开收音机。就会看到、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文章。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例,它们“今日谈”、“人民论坛”、“稚俗谈”、“侃大山”等言论栏目,发表的言论都是社会、读者所关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镇广播站孙寅:我是农村镇广播站编辑,过去,我不会写新闻小言论。从1985年开始,我年年订阅《新闻与写作》,我仔细阅读贵刊关于“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有关文章,也开始写起小言论了。1990年,我根据有些村成立“红白事理事会”组织后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以此为由头写了题为《“红白事理事会”要理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园地     
写新闻讲究一个“新闻由头”。写言论稿也讲究一个“言论由头”。言论由头的寻找,笔者认为,一从新闻报道中去寻找。当然,并不是报刊上的每条新闻都可以写出言论的,要寻找那些有一定代表性,能够以小见大,切中利弊的新闻,以此为由头,生发开来,谈自己的见解和启示,使用权之“生”出新意。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我给北京一家报社的周末版每年都要邮寄20多篇稿件,通常会被采用近10篇。去年,我先后发出30多篇稿件,却连一篇也未见报。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难道是因这个周末版改换了原先的特色,我寄去的文稿“不对路”?不是!购阅两期该报,发现周末版的风格“涛声依旧”。莫非是因笔者“产品低劣”?似乎也不是。同样一篇稿件,寄出后却常被《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等报刊所采用。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