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研学旅行热潮。研学旅行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索、体验和感知帮助中小学生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本文选取教育部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55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邻近点指数、不平衡指数展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新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新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空间上“北多南少”;呈现以乌昌城市群为核心向周边散射的空间规律;政策环境、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文化资源及教育环境是影响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部分,是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依据.湖南省研学旅行资源丰富,但研学课程开发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停留在表面、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文章以湖湘特色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根据资源价值分层次、分类别来开发研学课程,设计具有湖湘特色的研学实践项目,挖掘体验性和探究性强的湖湘特色活动,打造湖南特色研学课...  相似文献   

3.
教育均衡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呼唤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在乡村小学的普及和提升。调研发现:北京市房山区乡村小学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中存在教育目标定位有偏差、对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把握不到位、课程开发与校本文化脱节、没有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有所欠缺;远郊区缺乏比较成熟的研学旅行基地;学校与第三方机构间协作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尚不成熟。建议:学校要作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研学旅行活动的保障机制;教师要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生长点,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加强多方合作打造研学旅行基地,引入高端智库开发基地课程;通过学校主导、第三方机构协同的方式,形成校内外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促成课程开发落地。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研学实践教育,本文通过挖掘本土海洋区域特色,开发社会资源,对内加强“海洋+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借助艺术渲染、项目式活动开发等完善校内课程资源;对外与海洋科研院所共建研学基地,联合开展海洋探秘研学实践活动,宣传学习海洋知识,将全面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素养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塑造宽广包容、积极向上的海洋品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5.
研学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是全新的教育形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在教学中应明确学生课程学习后的必备素养、关键品格等能力水平,强调问题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研学基地的挑选,开发研学实践课程,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自然观赏型资源开发研学实践课程,可以在农事基地、地化公园等资源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开展关联性自然类课程研发。  相似文献   

6.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研学基地是实施研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事业快速发展,但在研学基地建设上还存在研学资源整合不足、优质研学课程缺乏等问题。文章以海南石碌铁矿为例,依托其独特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历史遗迹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征设计相应的研学课程,并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提出研学基地的建设路径,以期为石碌铁矿遗迹保护和发展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以教育性为根本属性,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盘活研学资源,整合课程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即课程,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通过对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活动资源及体验形式进行整合设计,促进研学旅行的高效实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以实践育人为核心价值的研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如何有效发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整体规划、系统建设研学课程,却成为困扰很多学校的一道难题。作为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宿迁段之畔的一所百年老校和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基地学校,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在建设区域博物馆式研学课程基地的过程中,探索将运河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建设,以“博物馆+大阅读”“博物馆+多学科”“博物馆+真生活”为基本思路,系统开发实施博物馆式研学课程,形成了研学课程建设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其课程化建设成为保障研学旅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借鉴情境感知理论,结合旅游和学习情境,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研学场所,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阐明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研学旅行效果。为进一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标准作为综合实践取向,设计了研学旅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属性,综合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路径之一。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常态化开设的实然路经。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不确定性,以及相关条件不足,导致研学旅行难以常态化开设,无法实现其应然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关课程政策,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开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健全研学旅行评价标准等运行机制,以推进其课程化实施,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有效开设。  相似文献   

11.
受限于高中教学课时、安全风险及新冠疫情等因素,户外远距离开展研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较为困难.本文以重庆南山风景区为研学活动基地,依托基地的研学资源,从研学设计思路、研学主题及目标设计入手,围绕"初识南山、探秘南山、造化南山"三大主题进行研学内容、研学任务、活动实施及评价的系统设计.该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  相似文献   

12.
建设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落实"劳动周"活动、破解学校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实践的困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学机构要采取做好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绘制基地劳动实践项目的资源图谱、构建基地劳动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编写基地劳动实践指导的课程方案等举措,参与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地理研学旅行备受学术界关注,然而,尚鲜见关于海岛地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和报道。从分析海岛地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广东省南澳县的优势,并对南澳海岛地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进行思考和探讨,为南澳县及全国特色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嵩涛 《教育艺术》2021,(3):8-10,13
乡土乡情文化是小学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包括研学实践目的地以当地风俗民情、地质地貌、古树名木、名人传记、传说故事等形式呈现的有关物质与非物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相关资源,其合理开发与实践对研学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课题,具有长期性和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培育研学课程资源,充分发掘乡土乡情特色,持续推动小学研学实践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将研学与旅行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再将真理运用于实践。课程制订者与实施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差异,分学段分地区实施研学旅行教育,将研学内容和主题与校内学科课程进行联系,科学合理规划游学方案,做好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学习情况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策略与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红色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研学旅行中融入红色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借助区域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应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邯郸地区红色资源调研并对红色研学旅行项目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探索出了地方特色红色研学旅行项目构建的指导策略,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研学实践作为研究性学习、深度化体验的教学新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各地开展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试点和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掀起了研学实践狂潮.部分试点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很多研学活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为让学生在研学中抓铁有痕、踏石有印,设计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共振联动的特色实景课程,打造有记忆的研学成为又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针对"无斗拱不山西"的实景课程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阐述了课程的特点、优势、不足以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田园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学校金苹果五色课程的分支,以文化为导向,以儿童为本位,以创生为旨归,以田园为载体,以课程为抓手,以行知思想为路径,变"教-学-做"为"学-教-做",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完全人格的全面提升。课程重点研习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关系,研习乡土特色与田园文化肌理的关系,研习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和谐共振。田园课程的意旨是通过"五大解放"去享受田园生活研学"空间站",让田园课程成为实现多元智能发展课程资源宝库,成为具有童性和个性的研学实践体验基地。  相似文献   

19.
研学实践课程建设,应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依托,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与形式,提升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本文在简要概述地方、校本课程现状,深入探讨地方、校本课程与研学实践课程融合可行性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原则与有效策略,以期为以地方/校本课程为依托的研学实践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研学实践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研学实践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红色研学、科技研学、人文研学、乡村研学……有关研学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积极探索制订研学实践标准,遴选研学实践线路,开发研学实践课程,设立研学实践基地,组织研学实践活动。研学实践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研学实践概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