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主义”视野下认知结构的重塑,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过程、立足于课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重塑的内涵及内在机制,要深度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重塑的程序及相应过程,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重塑的路径及相关策略等。“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一“、陷阱”的含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一般意义上讲,“陷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纵观数学史,可以说,数学的发展是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数学研究者曾经陷入过无数个“陷阱”而不断进步。1.从认知角度讲,设置“陷阱”可以诱发、暴露学生认知中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有助于教师及时捕捉、弄清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便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教学过程、方法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认知中错误、片面的观点,使之转化为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和方法。2.从思维角度讲,针对学生某些…  相似文献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以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化学课堂对于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提升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因此,以“乙醇”教学为例,通过“证据→猜想→结论→模型”的过程探索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螺旋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4.
姜云英 《云南教育》2004,(11):18-18
提出问题的实质是面对新的认知对象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对问题的解决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识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育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的素质是人头脑中拥有的“认知结构”的表现,学习过程是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优质“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的“认知结构”是优质的?怎样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优质的“认知结构”呢?这里就传统教育中经常忽略的几个方面,谈谈看法。一、优质的“认知结构”应有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贫乏,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是新课改理念下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究园”的设置,正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在课前加插了形式多样的“探究园”。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心理学“内化”与“外化”思想 ,阐述美术学习过程中 ,加强“内化”与“外化”的相互作用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视知觉 ,思维发散性、集中性及托兰斯创作思维测验 ,找出学生观察、认知、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上的差异 ,从而在教学中制定多种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在观察、认知事物过程中的概括、归纳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促进“内化”与“外化”的转化过程 ,加强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 ,打好美术创作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实,实际教学中的模型并不是一次成型的,会随着学生认知的广度与深度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构建过程。本文以“气体摩尔体积”为例,探索螺旋式构建模型的概念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辩证地明白“学有定法”与“学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模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思维科学化、高阶化。  相似文献   

10.
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物理规律,发展能力,逐步认识客观物理世界的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说,要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应当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初中物理新教材(沪科版)正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叙述式”的方式,用“读读议议”、“读读想想”、“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读、想、议、做,而后得出结论。教者应抓住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  相似文献   

11.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平衡”因素。设置课堂的认知冲突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促使他们去寻找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合理地利用课堂认知冲突,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成从“不平衡”到“平衡”的重组,也会改变教学活动相对单调、呆板的状况,呈现出迷人的课堂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对“圆的切线与切点弦”一课做分析。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反映出对三个核心素养的指向非常准确,目标定位清晰。本节课采用的是第Ⅱ类探究学习模型,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1)展示出“知识从何而来、知识本质是什么、知识从何而去”的完整教学过程;(2)融入了培养学生优良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3)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通性通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同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提到“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可见,模型认知是科学(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模型的建构是感性思考与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在课堂上利用模型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认知核心概念,学会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钟虹 《福建教育》2023,(23):51-52
“变易图式”理论旨在引导学生在变化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剥离”事物的非数学本质特征,准确理解数学概念。这样的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过程通常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一、“认知——发现”理论简介 布鲁纳是当代美国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和认知学习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和解释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学说。他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描述了知识学习的过程,阐述了知识学习的条件,并对“人工概念”的形成过程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结构特征,而且要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对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认知的,也就是研究“关于认知的认知”又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元认知”.研究元认知可以更好地寻找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得到激活,并使其成为知识积累与素养养成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学生“二次作差”的思想,遵循知识发生、发展和学生认知过程的合理性,即时重构课堂,探究思维的“源”,跨学科寻教材的“根”,高观点思数学的“质”,图形直观悟数学的“美”,“拉长”指数函数概念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学习”模式是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一种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趣味性、启发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认知理论等。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地学 ,创造性地学 ,从“学会”到“会学”,进而达到“好学”的理想境界。“五步自主创新学习”模式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为主线 ,将其参与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其操作程序、教师活动与学生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应关系如下 :教师活动 :激发动机 → 培养自学 → 引导认知 → 反馈矫正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