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30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身处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现代世界,阅读卡夫卡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学界的卡夫卡研究也蒸蒸日上,正当其时。作为中国学者,须始终以中国视野研究外国作家,这既是曾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2.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是谁?什么是卡夫卡的问题?卡夫卡的问题何以成为我们今天的问题?谁能够理解卡夫卡?读罢《卡夫卡研究》,我们对这些问题或许会有一个答案,或许因此反而没有了答案。随着中国对卡夫卡的译介与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和系统,卡夫卡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持久和全面。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不仅促使中国作家改变了文学创作的观念,扩展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诸多卡夫卡的传记里,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卡夫卡传记最为独特。这是因为,马克斯·布罗德不仅是卡夫卡最密切的朋友,两人自中学时代即认识,而且布罗德本人是著名作家,在批评领域也颇有建树,文字水准很高。  相似文献   

6.
非洲出了个卡夫卡,海边出了个卡夫卡,中国出了个卡夫卡,卡夫卡出现在世界各地,卡夫卡的形象在世界各地漫游。我们还期待着出现更多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7.
张婷婷 《青年记者》2006,(22):34-35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20世纪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社会的寓言,常规的理性、逻辑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被卡夫卡式的思维方式、逻辑轨道取而代之.他为读者呈现的是隐藏在现实后面的、经过生活发酵的、变形成一种陌生形态的世界的面貌.除了陌生感,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里读者还会不断发现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情节,仿佛陷入一个文字的迷宫里.这种现象被称为佯谬(Paradox),或者悖谬.  相似文献   

8.
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因为运用了“悟证”,从而打通了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生活,打通了异域与本土、过去与当下,打通了卡夫卡与曾艳兵、卡夫卡与读者、曾艳兵与读者。推而广之,文学研究有“悟证”更容易展示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杨阳 《大观周刊》2013,(2):25-25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有着与19世纪传统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风格.在各种解读观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寓言化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现实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相互交融.是荒诞性与真实性共存、追寻与失落共存的多重悖谬形式。以其长篇小说《审判》为例,读者能够从中解读出追寻与失落、恐惧与勇敢、荒诞与现实、罪与赎罪等多重悖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而阿根廷诗人、作家、被称为"南美洲卡夫卡"的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苏州图书馆无疑就是"天堂"中的"天堂",一座阅读的"天堂"。今年,她迎来了100周年华诞。为简朴而不失隆重地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苏州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首先从思想意义上,它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异化现象。次者从认识来源上指出《变形记》是卡夫卡独特生命的体验。再者从艺术特色上分析了《变形记》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称赞者说阎连科是“中国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以鲜明的方式发出了独特而洪亮的声音”,还引用卡夫卡的话来形容《风雅颂》“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相似文献   

13.
或许是因为人们过于专注卡夫卡世界的幽深意义,卡夫卡写作中的笑与滑稽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在勃罗德为《城堡》撰写的出版说明中并未涉及,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美中不足的一点。昆德拉的几部论著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把“卡夫卡学”从社会学与宗教阐释的罗网之中解救出来,矛头直指始作俑者勃罗德,语气也几乎等同于审判。  相似文献   

14.
高永 《新闻爱好者》2011,(19):110-111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形而上意义的思考,并思考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卡夫卡所特有的否定的因素及其虚无意义上的超然态度在小说中有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5.
后期疫情时期,顾名思义,是指后期疫情的时期,或者说疫情的后期。卡夫卡的那种生活方式原本以为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体验一下,不料在2020年春节期间还真有了一回真切的体验。不过,只有到了两年后的2022年,才算是真正地、深刻地经历了卡夫卡地洞式生活体验。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重读卡夫卡,发现与“卡夫卡式”还真有着许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在隔离的状态下重读卡夫卡及其作品,不仅可以消磨许多难挨时光,或者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收获。  相似文献   

16.
业余作家卡夫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一个业余作家,他写作是因为他必须写作,并没有写作之外的任何理由,正如饥饿艺术家饥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食品一样。卡夫卡因而超越了功利的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了一个真正纯粹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就在笔者要动笔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传来了作家阎连科荣获2014年度卡夫卡奖的消息。虽然是从2001年度才开始设立的一个文学奖,但卡夫卡奖在国际文学界权威性与公信力的逐渐确立,已然是一种无法被否认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8.
《变形记》借助真实与荒诞的艺术手段,以寓言的形式,展示了现代人被巨大社会压力所异化的现实。笔者从"异化"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异化世界的构成元素和荒诞背后主题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卡夫卡为现代人构建的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19.
孤独的歧路     
和本雅明不一样,里尔克和卡夫卡都没有活到纳粹上台,没有被迫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但是在纳粹反犹太浪潮到来之前,里尔克和卡夫卡的"孤独"之间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迹象。  相似文献   

20.
融入武汉城市圈是目前需要城市圈广电人着力考虑的问题。融入武汉城市圈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摆在我们广电人面前有诸多问题.即:如何合作?如何优势互补?如何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