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坚持“显隐统一论”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显隐统一论”的内涵拓展、理论渊源、现实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内涵拓展注重探究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教育理念、主题和途径上相统一;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先进教育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西方思政教育观等;现实建构包括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优势互补、整合融通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扣新时代,提升立德树人水平。高校思政课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思政课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这就要求做到显隐并重,两者互动互通,不可偏废。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方式方法,更不是一加一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与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3.
杨会  严海霞 《职教通讯》2019,(15):41-4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输送教育内容、施加教育影响以实现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各种路径、方式、方法、渠道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纽带,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中介。对教育途径展开研究有助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研究、探究爱国主义教育规律;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建设可以从构筑显隐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密切校内校外联系、建好用好网络教育新平台、注重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等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融入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要求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课程理念的整合,统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不同学段教育教学合作,实现课程设计的整合;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课程教学的整合;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机制,实现课程评价的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融入生涯规划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思政课目标体系的协调统一,有助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和思政教学的原则、理念、结构、方法、思维等,提出了设计思维的协同性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之间的统一、设计实践的多元性与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结构之间的统一、设计知识的生成性与课程思政显隐结合方法之间的统一、设计策略的创新性与课程思政科学创新精神之间的统一四个方面的同质性特征,为课程思政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策略、路径、方法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和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环境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推动高中思政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有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发挥显性教育的主导性作用,辅之隐性教育的主体性优势。对显隐教育进行有区别地应用,从而促进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是推进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加工制造类专业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存在理念认识误区、行动逻辑偏差、建设路径失范等实践困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核心要义是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基本原则是科学创新、与时俱进,开展机制是显隐融合、有机统一.由此...  相似文献   

9.
李琦 《江苏高教》2021,(12):111-114
课程思政是学校教学改革尤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现着德才统一的教育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耦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政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搞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握其内涵理路和价值范式,加强顶层设计与依靠师生主体相结合,构筑教师、教程、教学联动的育人格局,完善体制机制与科学有序推进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构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从学理视角看,二者在本质上都隶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体现为或隐或显的两个方面。从教育伦理看,二者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注与尊重,构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从内在逻辑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育人宗旨契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协同的思政资源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协同的互动逻辑存在关联,表现为统领与递进。未来,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教育主体“思政育人”的过硬本领,建章立制,构筑二者协同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校软件类课程思政是国家软件产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行业立德树人的需要,是人才个体精神世界的需要。当前,高校软件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育机制不健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认知和能力不足、教学模式有待更新、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凝练课程思政特色不足等问题。软件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构建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四级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能力、以OBE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构建思政化作业体系强化学生思政认知。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提出的集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提升态度变化阶段的理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价值判断与需要动机的调节,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社会交换和行为发展的协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符号互动论的方法,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助长的经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依据认知启发规律避免知觉误差的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教师应当深刻领会"八个相统一"每组概念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建构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现状的基础上,从增强高校工科专业教师传授思政意识理念,锻炼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资源深挖能力、提升工科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显隐融合的思政教学能力以及建立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路径,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既面临挑战,也蕴含着快速发展的契机。人类社会之网络化发展趋势,既充实高校思政教育之内容,也开阔思政教育之视野,更推动思政教育手段之现代化。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在深刻认知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塑新的思政教育观,创新思政教育之理论和内容,革新思政教育之方法,构建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才能实效性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进程、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孙立平  郭朝辉 《甘肃教育》2022,(18):29-33+66
学生对课程思政正确认知,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了解临床医学生对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认知形态,对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70名临床医学生对传染病学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认可度及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需求,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超九成的学生对传染病学课程思政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同时也梳理出目前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需求。同时提出,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传染病课堂教学中,有利于积极正面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人文素养,也是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白蓉 《文教资料》2020,(5):179-180,158
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体现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符合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研究这一课题,对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获得感、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模态,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性。介绍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含义与特点,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加强价值观指引、提高教育方法“人本性”、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方法、优化新媒体教育话语方式等策略,以期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以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教材为研究材料,通过提炼、整合、加工教材内的思政元素,显隐结合,藏息相辅,探索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落实思想引领、行为规范、爱国爱党、身心健康和职业精神目标,最终助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劳模"精神中蕴含了独有的精神财富,彰显出强大的精神育人力量。在当前创新职业思政教育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职业教育、思政引导等领域的示范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精神动力。为此,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环境,要将"劳模"文化、"劳模"故事与职业思政教育紧密融合,通过塑造新的"劳模"精神育人机制,为做好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力量。由鄢显俊所写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版)一书从"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出发,通过设置相关实证实验来检验思政教育问题,从教育规律、心理认知规律和人文关怀等视角提出了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作者结合2005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思政"05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教育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评估手段,对思政教育新模式进行验证,为当前有效开展思政课堂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综合研究该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是重中之重。为实现对学生更为全面的管理,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应当重视挖掘利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宽思政教育路径,丰富学生管理手段,从而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效果,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与思政教育水平。本文主要对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介绍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概念及内涵,认知预警机制中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预警机制进行有机融合,释放出最佳的管理效果与教育价值,推动高校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