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得体,就是指说话、作文语言要切合语境,也就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所谓适当者,就是顺着思路与语气,该俗就俗,该文就文,该土就土,该野就  相似文献   

2.
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评判一个人学得怎么样,通常会说他说得“地道”或“不地道”.其实.“地道”是一个俗语词,意思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听起来象不象“native speaker”(讲本族语的人).说得“地道”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语感.语感,简单地说,是指学习语言的主体对所学语言的感觉.它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积累、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妈妈很关心我,可她关心的方法有时却“土”得让我难以接受。土政策之一:妈妈给我买内衣,只要是棉的,不管多贵,她都买。有时甚至连奶奶从前自织的土棉布,她都会拿来给我做内衣。不管我愿意不愿意,她都非让我穿,她说:“化纤布料对小孩的皮肤不好。”可买外套就不同了,越是化纤越买。妈妈说:“这布料既便宜,又好看耐穿。”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学习英语的人,往往只重视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口语能力的锻炼,甚至根本不在乎会不会说.认为只要能将英语译成汉语,将汉语译成英语就行了.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如果不能说,或者说得不好,那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英语口语的训练,那么与外国人交谈时,就会嗑嗑绊绊,说些“中国式英语”.因此,我们应在平时多注意一下口语能力的培养,力求说得纯正一些,从而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常听英语专业的学生抱怨说,提高口语能力需要一个特定的英语环境.我们是中国人,没有生活在英语国家,提高口语能力太难了.不错,学习口语的确需要一个环境.但笔者认  相似文献   

5.
反“三俗”,我赞成。但是,“三俗”究竟坏在哪里呢?在“俗”吗?未必。就说“媚俗”。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媚俗呢?是因为喜欢俗,或者本来就俗?显然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叫“媚”。媚,是原本不待见,却要装喜欢。何况本来就俗.还用得着“媚”?直截了当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俗”,就不能叫“媚俗”,得叫“本俗”,甚至“本真”。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寿。”文学语言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讲,应该是独具个性和首创性的,否则陈陈相因,艺术就丧失了生命力。事实上,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绝不把自己束缚在语言的一些死的“法”与“格”中,而是通过语言单位多种多样的组合、结构,使语言始终处于一种灵动变化的过程之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家们不惜违背语言学的基本法则,突破修辞学的基本范式,大胆运用一些看似违背常规,实则“反常合道”的精妙之语。  相似文献   

7.
(五)语言概括性、简明性训练 语言的概括性、简明性,即指学生说和写的话要简练、明确、概要。学生的语言,有时要说写得具体、生动;有时要说写得简要明确,尤其是总结性发言,更要概括、简明。这就要在语文课上经常进行训练。 训练方法: (1)概括段意训练,目的就是要学生把一段话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2)关键词语的运用训练。在讲读课上,有的老师经常设计概括语言的训练,如靳家彦老师在教《田忌  相似文献   

8.
1335159809@qq.com问:我的女儿4岁半,有时玩得好好的,突然说肚子疼,然后趴在床边两三分钟就好了。问她到底是哪个位置疼,她有时说肚脐周围,有时说偏上一些。请问,孩子是不是肚里有虫?如何确诊?如果没虫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脏话开始从孩子嘴巴里冒出来。不少家长往往会作出强烈的"禁止"反应:"你说什么?这么难听的话,怎么说得出口?""再说就不让你看动画片!""再说就打你!"……但结果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孩子还会越说越来劲,弄得家长更生气。为什么孩子会说脏话?家长在应对时,会存在误区吗?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运用语言却是一门艺术。同样是一句话,不同语境就有不同的意思,而且同样的意思也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不同的表达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说话效果。有些人不懂得表达方式,言谈交流往往"话不投机",本来非常容易成功的事情结果却事与愿违。有的人讲究表达方式,能点"语"成金,本来不容易成功的事情反而事半功倍。作为老师,我们不但应该把语言掌握好,而且更应该把语言运用得得体,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1.
说明文的特征之一是语言准确.如果用词不准确,就会说得含糊不清,使人抓不住事物的特征.但是,有时就不同了,因为事物本身复杂多变,且变化的参量具有非定量化的特点,所以,在没有充  相似文献   

12.
英文是一种含糊的语言,有些英文句子,有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这种句子就需要译者运用理智,加以抉择,否则会张冠李戴,弄出笑话来。例如:The man turned out athief.如果把rurn out看作及物动词时,意为“他是一个小偷”;如果把turn out看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他毕竟是一个小偷”。又如:They were entertaining woman.如果把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言表达方面的目标:"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写作.""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论辩能力."这里的"表达规范"指运用规范的语言通过书面和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情感.它不仅要求说准确、说连贯,而且还要说得流利,说得有感情,做到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4.
马烽是一名群众作家 ,他十分重视群众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他说 :“群众语言中的形容和比喻 ,是祖祖辈辈的集体创造 ,是千锤百炼的结晶 ,不是一个人能够编造出来的 ,可以说是群众的语言文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就是放下架子 ,深入群众 ,从思想感情上和群众打成一片 ,虚心向群众学习。”(《漫谈群众学习群众语言》)马烽的创作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他驾轻就熟、匠心独运地把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俗语俚谚熔铸到他的作品中去 ,使作品写得有滋有味 ,真切动人。马烽作品中俗语的妙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俗…  相似文献   

15.
语言要准确,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一条原则。然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却需要模糊。我们通常习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当的时间”,“前一段时期”,“最近一个阶段”,“取得了较大成绩”,“一般认为”,“可以这样看”等等,都是俯拾即得的模糊语言的例子。人们的思维能力是相当发达的,而表示概念的语言成分则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成分和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会说话,一句话说得人笑;不会说话,一句话说得人跳。”其实,要想话说得“让人笑”.有时并不需要一句话,只用一个字即可达到效果。一字之别,效果迥异。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因一个字使用不当而对对方造成伤害的实例,足见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实非小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一篇文章如果语言运用得好,内容通常显得饱满充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叙述事件生动活泼,写景状物绘声绘色。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啊!”道理上是这样,但在考场上,倘若能熟练地运用一些语言技巧,文章一定会增色。  相似文献   

18.
孙希芹 《山东教育》2012,(10):22-23
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去做,但由于种种原因,课堂中还是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学生说得多了,表演得多了,他们太活跃了,有时心思好久不能收回来;学生自主探究,他们的差异问题又不能有效地解决;有时还不能正确把握体验感悟与语言训练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虽能强调整体阅读、体验感  相似文献   

19.
说话与写作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说话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明确具体的对象,有时即使说的是相同的内容,也会因环境和对象的不同而加以调整,有所变化。说话一般都是现想现说,边说边想,需要思维更敏捷,更灵活。说话用的是口头语言,句子比较短小,省略成分多,停顿多。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中,对语言组合的各种关系的辩证处理,有一些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即拟对此略陈浅见。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汉书·艺文志》说:“相反皆相成也。”在语言运用中,正确地把握并恰当地处理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求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就成为语言技巧的一个重要侧面。古人对相反相成的艺术技巧早有论述。道济在《石涛画语录》中就说过:“山川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