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父亲都要把母亲抱起来。他们紧紧依偎甜蜜地亲吻,他们的感情。历经岁月变迁与日俱增。当然。我也在暗自庆幸,这十天的拥抱挽救了一个濒临破裂的婚姻。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珍宝     
李代金 《下一代》2013,(2):29-29
姐姐告诉我说父亲有珍宝,问我知道是什么不。我摇头。我真的不知道父亲的珍宝是什么。父亲一直神神秘秘,将他的珍宝锁在一个小箱子里,再放进一个大铁箱子里,并在外面加了一把特大的锁。父亲的珍宝,从不示人,问母亲,母亲也摇头说不知道母亲都不知道父亲的珍宝,可见其有多么珍贵、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3”这笑声至今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他们:“年迈的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邮来一根拐杖。有根雕的、妃子竹的、檀香木的、不锈钢的、带电灯可报警的,国外的弟弟那根更是尖端产品,带伞带坐凳的,一捆各式各样的拐杖够父亲拄上几个世纪的。来信的内容就像复印件一样,都是问候老人,让我照顾好父亲的话,还说拐杖不合适再邮。只有大哥…  相似文献   

4.
为父为子     
高超 《广东教育》2005,(12):61-61
下午是一节语文课,我要求学生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学生,也不过刚刚十五六岁吧,还没有越过对父亲崇拜的藩篱,他们都还天真,误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巨人,无所不能的,因为幼稚,他们忽视了父亲脆弱和卑微的一面,,我有种莫名的沉重感,在内心深处长叹一声,眼前闪过一个已经佝倭而衰老的身影,那是我父亲。  相似文献   

5.
家门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我的父亲曾是一个让我十分敬重的人,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好景不长,因为第三者的介入,我父亲变了,放着一个好端端的家不要,离我和母亲而去……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由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娇宝宝变为了一个没有完整家的孩子。这之后,我随母亲住到了外婆家。又过了一年,母亲和别人结了婚,把我孤零零地扔在了外婆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而我……我恨他们,怨他们。之后,我又多了两个弟弟,我的怨恨更深了。我不断地在问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虽然父母没有忘记我,每周都来看我,买…  相似文献   

6.
“我父亲整天工作”,14岁的凯思说,“他早上7点离家,要到晚上7点才回来。那时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于是他便自己一个人吃,而且往往是坐在电视机前面吃。他甚至周末也到办公室去。”许多儿童认为,他们的父母把事业上的成就看得比父亲或母亲的职责更重要。一个高中二年级学生说:“人人都说我妈了不起,聪明能干,又有名气。她有时间到处旅行讲演,却没有时间陪我。”儿童也不喜欢父母在家里的时候老是工作。他们想跟父亲或母亲玩,但是办不到,因为他们不许打扰父亲或母亲。听听孩子们转述他们父母所说  相似文献   

7.
我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没读过大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身上,希望惟一的儿子将来能够上大学、出人头地。父亲不惜卖掉全部家当把我送到省城最好的学校读书。母亲把自己看病买药的钱给我当作生活费.本来我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我却总是心神不定.压力很大.害怕自己考不上学。我该如何缓解压力呢?  相似文献   

8.
琐忆     
和几个女同学一起坐在桌边闲聊,无意中说起“父亲”这个话题,个个眼中满是崇敬、感激之情,这也使我想起了还在远方为家人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与我年纪相仿的表弟表妹都说我的父亲比他们的父亲和蔼多了,可我不这么认为。我小时候,父亲常常不在家,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即使在家,也只是坐在那里闷闷地抽烟。以前实在不能理解父亲为何总是咬着那种被称之为“烟”的东西。为此,我也曾从地上拾起烟蒂,装模作样地尝了尝,烟却把我呛得直咳  相似文献   

9.
爱的作业     
一天,老教授在授课时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亲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亲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在支撑着他们。"三儿子说:"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的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  相似文献   

10.
碗里的声音     
雨木 《中学生天地》2002,(11):14-15
那年我13岁,也是那年他们离了婚。如果我没有记错,那个黑色的日子是5月24日。那天放学我刚走出教室就见父亲迎面走来。我真傻,看见父亲提了许多水果来学校看我,只是一个劲儿地高兴,竟然半点异常的感觉都没有。其实那种让人心悸的失魂落魄早就写在了父亲的脸上。我对父亲说了很多高兴的话,后来我们到校门口的小吃店吃午饭。三菜一汤,味道好极了,我尽情享受着这顿美餐。吃到一半,父亲忽然放下筷子,有点迟疑地、轻轻地说:“你妈搬出去住了。”我一怔,没有说话。对父母来说,吵架如同家常便饭,母亲气急了几天不回家也是常事。气氛…  相似文献   

11.
表达     
阅读材料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电话递回给母亲。父亲明  相似文献   

12.
不平常的母亲1966年,我上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第一个家庭作业是:弄清楚父亲的职业,第二天告诉全班同学。我回家后马上问母亲父亲是干什么的,母亲说她和爸爸都是科学家。我问她科学家是干什么的。她递给我一把勺子,要我把它扔到餐桌上。我扔出去,但勺子掉到  相似文献   

13.
刀手小传     
周娇 《阳光搜索》2005,(7):17-17
我是一个刀手,从一出生就是,在我的家族里,每个人也都是与生俱来的刀手,我们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父亲,所以我们都很爱自己的母亲,她是我们唯一的亲人。在江湖人的眼里,我们是冷血的杀手,他们送我们一个名字——螳螂!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父亲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干涸的形象,我想这是因为我和父亲都是感情内敛的人。我们都习惯把爱埋在心里,不轻易表露。18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错觉。因为这,错觉,将父亲和他的笨拙的爱忽视了整整18年。 18年,父亲爱我的惟一方式是拼命地赚钱。很小的时候,父亲也曾像宝贝似的宠过我:用他的大大的脚趾夹住我的小脚,用他的很大很硬的脑  相似文献   

15.
我渴望父爱     
从我记事起,身边只有母亲。在家里的相册中,也总找不到父亲的身影……从幼儿园到小学,每当上学或放学,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接送。看着他们拉着父亲粗大的手,或靠在父亲宽厚的背上时,我是多么羡慕啊,多么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但是现实总让我不解,父亲,你在哪里啊?回到家,母亲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而我却并不显得快乐,原因自然是餐桌旁总是少一个“人”。用餐时,我几乎都不说话。母亲似乎也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只是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有时,母亲因工作忙常不能回家,而我则会习惯性地拿出母亲买好的方便面来煮。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我…  相似文献   

16.
刘怀安 《成长》2005,(7):17-17
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镇上。我只见过父亲的照片,我很想见他本人,却一直未能如愿,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在当地镇政府工作,听说是比较重要的职位。听说而已,奶奶说他结祖上丢人,一直不愿意提起父亲的事。后来我知道,父亲因为贪污被抓进了监狱,家里几乎被抄家,母亲变得精神恍惚。单位觉得她可怜,也没有让她下岗。家没了,也在镇上租了间房子。奶奶一个人经营一间小店,勉强糊口,把我领过去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7.
父爱如山     
印象中的父亲是一个严肃、冷漠、无情的人。很小的时候,我就尝够了父亲的硬鞭子,也因此我的小腿总是给父亲抽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炎炎夏日,当伙伴们都甜滋滋地吃着冰棍的时候,我只能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吃得有滋有味,随后眼角边就是一串串不断下滑的眼泪。无论我哭得怎样天昏地暗,吝惜、无情的父亲就是不动声色,随即而来的就是一顿痛打。所以我讨厌父亲、憎恨父亲。  相似文献   

18.
毛线背心     
上中学的时候,学生们似乎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受欢迎的人。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这件事的希望都超过了其他任何事情,他们热切地希望不会受到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指责。这些青少年宁愿顺应环境,被“里面”的群体接受,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他们自己的个性、风格或者各见特色的道路上。像大多数13岁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屈从于符合这种标准的需要。但是,我和我父亲之间的一次谈话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一个沉闷的冬天的下午,我和爸爸坐在一家小餐厅里喝咖啡。我们谈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话题:学校、管弦乐队、我的周末计划。然后,我也不知道是怎…  相似文献   

19.
吃土的人     
我们家楼下的十字路口,像是一个通向天堂的车站,每到一个特殊日子的夜晚,总有人点起火堆,为另一个世界的亲人烧纸寄钱。我从来不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寄钱,也不知道在天堂的家人生活是否宽裕。我长这么大,跟父母亲住在同一个世界时,就没想过父亲母亲的经济生活现状。他们在天堂,我还是没想过这个简单的问题。他们还都健在时,我只知道自己困难了,第一个就是找父亲寻求帮助。头一天的夜里落了雨,地上是湿的。早上,我送上学的女儿经过十字路口,她看见了一堆堆的纸灰,问我,地上的黑灰是什么。我说,是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寄钱。她说,把纸钱烧了,在天…  相似文献   

20.
相互依靠的情谊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红笔圈着的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母亲。母亲收到后都会在被订正的字旁写上一整行对的字,就像小学生被罚写生字。因此每封母亲的信,都要这样两度易手,家书除了讲讲家中事,也是国文教材。父母俩人如此不厌其烦,大约也是相互依靠的情谊。及至想到他们的离异,让我不禁鼻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