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火炬》2013,(12):30-31
咱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美称,服饰艺术更是体现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量。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服装虽然姿态万千,但从总的形制上看只有两种,胡服和汉服。胡服最典型的代表是起源于满人服装的旗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从黄帝开始至明朝末期,汉服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成为华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生存的审美符号,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凝结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渭河流域作为西周王朝故地和统治的中心区域,其衣冠服饰,在文献材料、考古资料中多有记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价值.研究渭河流域西周时的衣冠服饰艺术,从民俗学视界切入,对还原先民生存审美状态、凸显渭河流域民俗文化的现代意蕴,以及保护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皆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4.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5.
衣冠服饰不仅有御寒遮体及装饰的作用,而且也反映着古人的化和价值的观念。古代的中国,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的称誉,反映了衣冠与礼仪明的关系及礼俗明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衣冠服饰又与人们的等级身份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成为等级身份与民族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而丰富提高,终为中华民族上国衣冠、文物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服饰除了蔽体御寒的实际功用外,也是身份尊卑的外显标志。近代以来,中外交流不断加强,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人们日常须臾不可离身的服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孙薇 《华章》2011,(35)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的审美表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我国早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社会生产力、社会 经济发展、服装制造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它们或以抽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造型上记载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准确地传达了服饰本身所蕴含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思想语义.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情趣表达不仅是技艺的展示载体、人们情感信仰的寄托物,更具有文化概念和历史属性,体现了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与唐朝来往过的国家曾有300多个.对外来衣冠服饰,唐朝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各种外来服饰被"拿来、消化、吸收",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唐朝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审美文化和海外异族服饰审美文化进行融合形成的。正是由于唐朝服饰审美文化处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将儒家、道家、佛家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呈现出对生命的无限反思和回味,并以其独特的款式、别致的图案和精美的质料引领我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我国服饰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服饰是与文明的衍进、历史的变革、经济的消长、文化的发展甚至宗教的兴起紧密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反映了不同的历史特征、传统风貌和人的审美意识。敦煌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光辉典范,其服饰更是体现了一种高度综合、高度理想的美学观念。它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更便于吸收中西美学的优长,同时又保持本民族团有的审美思想,在漫长的融合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服饰艺术美学。其特点是飘逸洒脱、简洁明快,重视利用图案、色彩、飘带、衣结等作为装饰,露中有透,透中有藏,以飘带来遮掩,在飒爽脱略之中,透出温和含蓄之美,具有和谐圆融的东方美学魅力。敦煌服饰审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其兼容并包的风格、博采众长的气度,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州有着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其中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三绝”遗存生动体现了两汉时期徐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着两汉先民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创新意识。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梳理和阐释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教育价值,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的要义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的妇女服饰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的两种不同风貌,唐代妇女服饰欣欣向荣、雍容华美;宋代妇女服饰则是阴柔病态、质朴拘谨。审视这两种不同的服饰风貌,不难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审美趋向却是相同的。这种审美并非是唐宋时期妇女自身的爱好和追求,而是男子们更为隐蔽的想象和要求。本文就此问题略作探讨。一、唐宋时期妇女服饰的审美趋向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史上最浓烈的一笔,使一直沿着封建礼教轨道滑行的古代女性服饰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所独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局面。唐代妇女服饰多姿多彩,总的风格是华丽、开放、创新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服饰的特征和审美要求,并提出将两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合璧观点作为现代服饰的设计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朝代、各个地域、各民族、各阶级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及服饰风俗。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中国服装文化有精神方面的了解,并不断地努力挖掘。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唐代而言,宋代对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的接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接受胡人衣冠态势上,由“推行”走向了“禁止”,引起了民族心理的重大变化;在妇女服饰态度上,由“开放”到“简约”,出现了妇女服饰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基本奠定了两朝服饰文化的格局,折射出社会民族心理和男女地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初步理清了湖北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并简要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并试图通过填补湖北苗族服饰研究的空白,来推进湖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服饰文化的沿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着服饰是人类在亿万年的探索之后寻找到的一种具有本质意义的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服饰常常与人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被人审视和欣赏,成为第一位审美主体。而对于服饰文化的研究,对服饰的文化涵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把握;必须结合服饰文化发展的历史,在历史的变迁和演进中去把握。惟其如此,才能够不断挖掘服饰文化的艺术宝藏,不断汲取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19.
苗族服饰代替了文字的功能,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苗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通过服饰展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情爱信仰、原始而古朴的图腾意识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饰不是简单的民族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让苗族服饰在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美术工作者们的应尽责任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期,北中国被胡族占据,文化发展曾一度停滞.在这一时期内,“衣冠士族”尽渡南朝,一度被奉为中华文化正朔.在相对安定的文化环境中,南朝史学继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南北朝不断发展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对其史学中的“民族观”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