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2.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3.
作文的高下优劣,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和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大标志。教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自己应写好“下水”文章。教育家叶圣陶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4.
严伟 《小学生》2012,(8):76-76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产生许多疑问,但由于学生的不敢问、不善问、不会问,影响着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并教给他们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质疑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容地、实实在在地去质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由浅人深一步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取书本中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课外时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毛春红 《成才之路》2009,(18):28-29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是《学与问》一文中的两句话,它指出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多问,怎样引导学生多问,并使他们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第十二册《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一课时,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李政道对“学问”的解释说起李有爱前不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对“学问”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他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接着指出:“我们现在的学校的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  相似文献   

8.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如今从信息技术课堂到其他课堂,普遍存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出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认真分析了学生产生不了问题的原因,并从教师示问、导问、评问,学生学问、试问、精问两方面尝试构建新型的“学问式”信息技术课堂,希望通过探索一个新型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问进而促进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促进语文学科素养形成、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使用关乎其价值实现和功能发挥。为此,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需要教师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系结构,了解教材的栏目设置及内容编排;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方向,规范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师应秉持学生视角和学生主体立场,基于学情,知晓学情,以学施教;充分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杨亮 《海南教育》2014,(22):44-45
一、主体性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厘清王秀小学十二五课题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概念,“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体性生态课堂强调开发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所以必须要学生主体呈显性而教师主体必须“隐去”。但教师的“隐去”并非一闪而退。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瞄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的“学情”特点,实施自主质疑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课题时创设质疑情境,在课文重点和教学难点上创设质疑平台,在读写结合处实施写法质疑.  相似文献   

12.
李霞 《学周刊C版》2010,(12):77-7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课堂导问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巧妙的“导问”,可以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引领学生寻求一些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我们有必要进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下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师导问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受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只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解答语文题目的能力,却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想走出过去的老路,就要避免“三重三轻”。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曼芬 《考试周刊》2010,(15):54-55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新课标为指导.改革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读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应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课前预习,学会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学会自主问答:课堂学习,开辟自主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教材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时空,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获得新知和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一、培养质疑能力,变做"学答"为做"学问"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在问与答中完成教与学。学生缺乏质疑意识,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是做"学问"。一个学  相似文献   

18.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复习《诗经》中相关篇章时,往往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说的‘诗三百’是指哪一部书?”可是,一次公开课上,这个老问题却引出了个“新问题”。当执教者征寻学生疑问时,一个学生质疑:其它国家有无“诗三百”? 意外的这一问,当时就引起了执教者的注意、听课者的兴趣。课余,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信息源” ,而是为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调控器” ,即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或引导、或点拨。学生学情反馈的途径之一便是其课堂的发言。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欲达到“逐渐去扶翼 ,终酬放手愿”的理想境界 ,教师务须善待学生的发言。一、愤悱之时 :给予时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由于学业基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及课堂发言心理的差异 ,当教师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后 ,他们往往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此时 ,我们不妨将教学节奏放慢些 ,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