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利用野外实地考察资料、省地质环境调查院的专业勘察资料及相关的气象资料,对“2003.7.29”结古镇北山特大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形地势、地质环境、强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今后当地防治泥石流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魅”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自人类社会产生到现在,人类对自然之“魅”的理解有三种形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附魅、祛魅和返魅。通过对自然“附魅”、“祛魅”和“返魅”产生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自然之“魅”的附—祛—返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借助科学及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的不断解构、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避免人的伤亡,泥石流灾害防治应充分考虑人的状况,而许多山区村镇和风景区都缺乏相对的设施。文章回顾了“人性化”的发展,针对当前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人性化设计的“泥石流灾害避险通道”概念。  相似文献   

4.
外来物种、转基因生物、克隆生物、人造生命——这些威名赫赫的生物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就是非原自然生物。非原自然生物基本上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创造的非原自然生物一开始都是迈着“天使”的脚步莅临人世的,这些饱含人类期望的“天使”后来的表现大都差强人意,有的品种甚至走向人类原本期望的反面。那它们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发展日益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人化自然”的范围逐渐增加,科技在增强人类适应和控制“人化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性。随着“智能型”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扬弃的继承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这片土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一片兼具人文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地区,文人墨客留下数不清的经典名篇更赋予这片区域一份独特的淡雅气质,宛如一幅意境深远、底蕴丰厚的“富春山居图”。也正因如此,人们很难相信,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其实常被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侵扰,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台风频发之时,一些突发性强、覆盖面广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经常会带来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爆发突然、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泥石流进行防治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意义。在泥石流防治中,泥石流流量的计算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关键依据。雨洪法是泥石流流量计算的一种常见的实用方法。本文以双磨子沟泥石流为例,采用雨洪法对该沟泥石流流量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对其他泥石流流量的计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和平沟为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泥石流流域形态呈狭长条形,流域面积3.03km2,主沟沟道长4.6km,平均纵坡降359‰,全流域固体物源总储量约115万方,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37万方,和平沟在2019年以前未有记录发生过泥石流,该沟在强降雨作用下一般仅发生洪水,该沟仅具备暴发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因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致使沟内具备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最终形成2019年“8.6”泥石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且目前物源仍十分丰富,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建议尽快开展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9.
在矿产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由于人为的过度开采,导致了矿山泥石流的发生。本文首先对矿山泥石流的含义及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矿山泥石流研究的必要意义,然后结合金狮岭沟废石流地质灾害分析了矿山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提出了自然的地形地貌、人为因素、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以及水动力条件是导致矿山泥石流产生的重要条件,结合案例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希望对矿山泥石流的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防治天山公路冰川泥石流灾害,本文对其触发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冰川泥石流发生所需条件,结合天山公路地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得出了天山公路冰川泥石流增能机制包括沟域雨雪与物源增能作用、千米高差比降增能作用两种,基于该机制将冰川泥石流的致灾因素细化为冰川因素、气象条件因素和地形地貌因素三种,以上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理性是道德理性的进一步扩充,是一种人类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行为模式的理性。文章试图通过对生态理性的分析与研究,以显示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向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步、文明。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1、“大自然观”———人类与自然同生共进中的整体论思维;2、“大生产观”———人类与自然物质变换中的最优论思维;3、“大社会观”———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双赢论思维。从构建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入手,必然导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规范和价值取向,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依据各方面的调查资料,介绍了舟曲县泥石流的灾害特点,分析出特殊的地质坏境、集中降水、地形高差悬殊是本区域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原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泥石流的发生发展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依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和方法,为今后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诉求人与非人类的价值平等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解人的主体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自在性;无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因而无视实践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呵护自然的必要性,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论的认识论症结;自然的价值是实践中的生成与创造,主体性与属人性是价值范畴的本质属性;因此,为了树立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应该彰显人的主体性———作为“存在的看护者”或“守护者”的主体性,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张载认为天人合于一气,人是气的聚合物,人性中体现了天性,人和万物都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儿女,从而提出了“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问题、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温泉 《科教文汇》2023,(19):18-24
现代化不断重塑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也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便利;另一方面在物质的重重“围困”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对立。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被亲手创造的文明所绑架,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与自由全面发展的初衷南辕北辙。先哲们对此痛心疾首,奔走呼告,并不断阐释关于“自然”的概念,彰显“自然”精神,回归本原探寻人的自然本性,以期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该文通过对“自然”概念的追溯,梳理总结“自然”概念的真谛和演化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辨析自然教育产生发展的脉络、主要理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最后从生产方式、自然观的演变和现实挑战三个维度分析了自然教育概念产生和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虎 《华夏星火》2005,(6):51-51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文明快速、蓬勃的发展,人类也逐步的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生存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的的重要性。而当前对自然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的就是森林火灾,因为一场森林火灾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极有可能使得原本茂密的森林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总所周知的是,森林作为地表的覆盖物对防止土地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旦发生较大的森林火灾对于人类的损失将是难以想象的。本文笔者就森林火灾发生的多种原因来分析如何做森林火灾的防护措施以及对于现如今的森林火灾的防护措施以及森林的管理制度的的不足之处做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国。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激烈,因人类活动而诱发的泥石流的数量所占的比率也在不断地升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泥石流防治的相关问题,主要分析防治泥石流灾害现存法律规范的不足,以期对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牙曲滩村山尕滩社泥石流频发造成的地质灾害,在研究区开展了一定工作量的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钻探工程以及现场试验等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气象、物源等方面分析了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综合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泥石流形成条件、运动堆积特点及其对区内居民、村道的危害特征,经详细勘查工作提出了“拦挡坝+排导渠”工程治理措施,改变了以往该区泥石流治理措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对山尕滩社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治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综观人类历史长河,爱情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恒久不变的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过对人生中这一美好情感的追求与探索。人类历史上伟大进步的文艺复兴运动敲响了旧时代的丧钟,高扬了向现代社会破浪疾进的风帆。对这一时期爱情诗歌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当时文学思潮的理解。本文仅从诗人们如何巧妙运用“模仿自然”出发,对其“自然意象”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