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着重从时代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论述了诗人戴望舒在全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大潮中诗风是如何转变的。从朦胧到明朗,从忧郁到乐观。诗人在血与火的炼狱中不断焕发出来的新的感情,确立了他的写实与象征交融的抒情风格,这是戴望舒后期诗艺对前期诗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后期诗歌的音乐性源于新诗理论的突破,他从外国诗人身上找到了理论资源,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当中,从对外在音律的反叛,又回归到音乐性的追求。戴望舒对音乐性的借鉴与吸收,并非仅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音与心的融汇,对音乐性的体味已变成审美现代性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王珍 《学语文》2013,(1):40-41,24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第10条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戴望舒所谓的"旧事物"主要还是指诗歌当中的传统意象。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戴望舒的诗中使用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泪"、"梦"、"水"等。  相似文献   

4.
魏尔伦作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先驱,其诗歌美学观对中国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将从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特点开始,通过分析《雨巷》,从魏尔伦与戴望舒诗歌美学观相似性的四个方面(语言的音乐美、意象的平淡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忧郁美)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从时代背景等三方面分析魏尔伦是如何影戴望舒的。  相似文献   

5.
戴型舒是新诗坛的名将,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领军人物。他的诗代表了一个时代,虽然作品不太多,但出手不凡,均是精品。他的诗风几经变化,对中西诗艺作了适度选择,今天研究他的诗。对于总结新诗的创作经验,推动新诗艺术发展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道路是曲折的。他走的是一条从为个人咏叹到为人民呼号的道路。《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产物,而《雨巷》则运用了象征艺术的手法,意象充满朦胧美,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别树一格。  相似文献   

7.
关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探讨历来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为学界部分研究者认为戴望舒创作后期对音乐性持反对态度;二为学界部分研究者用"内在韵律"的模糊字眼概括戴望舒诗的音乐性,但对这是一种"怎样的韵律"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在具体分析以上争论的基础上,结合戴望舒诗作与诗论,探索其对新诗音乐性的真实态度及其具体实践,并呈现戴望舒对新诗"非格律韵律"美学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宏大历史书写的情感变迁:作者在少年的时期,将情感倾注于字词,以凝重的笔调、稚拙的手法,描绘出多愁善感的"少年人"形象,《旧锦囊》写尽了少年人的感伤和寂寥;震旦大学的革命经历使诗人认识到革命斗争本身的艰巨性,流血和死亡的震撼使1927年至1932年期间的他开始回避实际的政治斗争,对革命的热情逐渐冷淡,他将爱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写出了诗人与施绛年爱情中的喜悦和苦涩;抗战的爆发使他冲破了多年以来与政治和革命文艺运动的隔膜,此时的诗歌不再是纠缠于个人的小悲欢,而是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灾难的岁月》呈现了抗战时期作者的沉痛和悲愤。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作为现代诗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所展现的精湛诗艺及独特的诗美追求主要表现在诗的内在韵律,形象的抒情,用全心灵的关照去创造诗美,在现代诗坛上前承象征派后启现代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中国现代派诗人的杰出代表,戴望舒的诗歌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戴望舒诗歌艺术具有意象的多样化、意境的朦胧美、语言的散文美和修辞的奇幻美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属于大革命失败前后苦闷、彷徨、既找不到出路但也不愿放弃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与现实生活中相反,他在诗歌创作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大胆的开拓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闪现出数次"反叛"的光芒。本文通过戴望舒对浪漫主义`、新诗格律化和抒写个人感伤情怀的反叛,简要介绍了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早期诗歌的情感自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诗歌中,女性意象繁多。正是这些女性意象传达了他对生活、理想、爱情及生命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使他在诗的审美中得以超俗与超越,得以卓立于现代诗坛。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本文对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创作的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其创作的风格和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一生的创作中,诗歌艺术观一直处在变化当中,但在变化中又有着统一。在其诗歌艺术探索中,他从追求格律的音乐美到打破韵律的束缚,从主象的现实到主幻的超现实,同时他又坚守着忧郁的诗魂,重视诗歌当中的情绪,坚持自己的纯诗理论,其诗歌艺术观一直起着引领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风格多样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上承古典余泽,下启现代诗风,以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拓展架起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桥梁,实现了象征主义的中国化,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从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诗歌中运用散文化的手法。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肇始于以《圣经》为思想和创意渊源的清教文学,爱德华·泰勒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他承担着诗人和神学家的双重使命。由分析这位"诗人神学家"的代表作《有感于滔滔雨势》入手,揭示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玄学派诗的渊源与特征,进而从人性、诗性与神性这三者之间的存在与相互关系,探讨泰勒诗歌深邃的神学思想与文化意义。泰勒式的诗歌是诗歌存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9.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戴望舒的诗歌影响是多方面的,前期受魏尔伦"音乐先于一切"主张的影响,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随后又否定了对音乐性的追求,而效仿耶麦的散文性、口语化语言,引进了一种新的自由体诗歌体式,对此后的中国现代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既钟情法国象征主义又青睐晚唐五代诗风,乃至兼收并蓄,继而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现代诗歌,确然是有其多方位的理性取舍和成熟考量的,而绝非个性气质、情感创痛抑或时代气氛等单个因素所能决定。戴望舒前期诗歌的朦胧美学,与其说是他对现实人生的一种逃避,毋宁说是现代生命个体对于时代、命运、历史的形而上思考,它确然有虚无主义的回响,但更重要的则是对虚无主义的别样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