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意德育是在接续中华诗教传统的同时,根据现实德育工作的时代诉求而建构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该成果以诗意为核心,传承民族诗教传统,依托汉语诗性本质,从诗化德育言说方式的角度探索提高学校德育科学性、艺求性的新途径,在发扬学生德性、建构原创造性德育理论、引领德育实践、丰富德育学科建设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诗意德育研究源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诗教”,是德育民族化价值观念的坚守。“诗教”不仅是诗意德育历时性研究的起始对象,也是其理论体系及操作模式建构共时性的起始概念,而且蕴涵着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管理、评价等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发展的“胚芽”,并隐藏着新时代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运用的“基因”,自然成为其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开展诗意德育实践,其路向主要是:营造诗意德育场,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回归德育生活世界,灵活运用诗性智慧;运用诗意言说方式,增强学校德育的亲和力;建构民族化的德育模式,臻于真善美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诗意教学就是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教学和谈话,让学生感悟或创造诗情画意,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和心智启迪。它具有教育语言形式美、预设情境意蕴广、实施操作样式多、针对评价方法新等特点,改变了以往思想教育“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的现象,有利于调整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忽略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我校小学生生动活泼、全面主动发展的德育新路子,从诗意成长德育的背景分析、诗意成长德育的内涵和诗意成长德育的实践出发,三方面整体架构,不懈探索。这样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不无可能!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关系的展开与丰富。大学德育必须克服师生关系的片面性,回归人的关系的丰富性,建构新型的德育关系,以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诗意言说的德育效应与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铁山 《江苏高教》2012,(4):117-120
任何理想信念都必须依赖恰当的言说才可以深入人心,化作道德自觉的行为。规训式言说不论是禁诫型、胁迫型、诉苦型,还是比较型、训斥型、建议型,本质而言就是道德的强制。而诗意言说是教育范畴道德意义本真、求善、至美的呈现,具有导引性、动力性、凝聚性、超越性等教育效应。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策略在于:设境兴志,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感场;以诗言志,建构理想信念教育的共生性师生关系;比德喻志,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追求德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内在动因。以此为基础开展诗意德育研究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人本价值、建构魅力德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价值、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价值,乃至政治学、经济学与文化学等价值。  相似文献   

9.
让师生徜徉于语文的世界,感悟语文的美妙,我们将其称为“诗意语文”。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我”,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诗意的、智慧的和创造性的,总而言之,语文的学习应是诗意地建构。为此,我们应确定语文教与学的建构方式,找到适合自我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德育管理,在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维护高校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校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要从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原则确立、途径优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促进德育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语言观以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二分,突出表现在德育中科学语言的充分运用。然而,科学语言强调统一和标准,经常忽视个体差异,常常出现语言无法言说的窘境。现当代语言观以非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诗性语言便是非对象性思维的表达。在德育中运用诗性语言,关注生活世界,让科学语言和诗性语言相结合,推动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在现状的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谐德育侧重从两个方面"筑造"和谐校园;和谐德育描绘了学生诗意栖居校园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3.
姜夔是南宋时期名词人、诗论家、他的诗学思想深刻独到,不同流俗。在诗的本体论方面,他不苟同当时盛行的江西诗论和理学诗论,倡导“诗缘情而绮靡”;在主体论方面,他众外在的技法到内在涵养、天赋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在创作方面,他不仅总结出一套颇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法、技巧、而且特别强调“妙悟”与“兴会”;在风格论方面,他标举“风雅”,但更推崇“自然高妙”。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提倡和遵循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道德建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道德建设要与时俱进。道德建设中的道德理论、道德内容、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等,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赋予其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诗形是诗的重要文体标志,是诗体的主要成分。好的诗形不仅自身具备诗美,还能帮助诗人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加诗美。新诗的形体美是新诗重要的文体特征,在20世纪前半期受到新诗人的一定重视。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当代,由于新诗的历史,特别是形体建设及唯美写作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又受到西方诗歌重视诗的形体的观念甚至具象诗的影响,台湾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大陆的网络诗歌没有像台湾那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大陆诗形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诗人学者既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体,更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形。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诗人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现代文明使个体存在不断被科技标准化、行为模式化,城市的同化与复制本性让生命个体限制在越来越狭小单一的困境里,面对人文精神的失落,生命的行走性此时显示出强大的能量,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创造性与体验性于时空的行走过程中展开。诗人就是时代中的行走者,他们在还乡的旅程中普遍怀有一种难以言语的焦虑———乡愁。他们以乡愁为血肉,通过诗歌寻找家园,用诗歌来宣泄心中的思恋与苦痛,用诗歌来获得心灵还乡的救赎。  相似文献   

18.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德育品牌,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和独特个性。创建德育品牌需要目标驱动、理念驱动、规划驱动、行为驱动、评价驱动。只有尊重规律,立足校本和学情,追求实效,才能提升德育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