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到一位学生说:“昨天迟到了,被罚抄两遍课文。”又一位学生说:“上午因在课堂上讲小话,被老师罚抄课文三遍。”学生说的是实话。时至今日,有的教师仍把罚抄当作教育学生的“法宝”:作业未做完,罚你把某课生字词抄五遍,作业出现某些问题,罚你重做两遍。据笔者调查的30个学生说,他们都有被罚抄经历。  相似文献   

2.
因工作关系,笔者在对一些中小学校进行教育督导检查时发现,个别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极不认真,只批不改,大而化之。“重作三遍”、“罚抄十行”等批语还不时出现。某校有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几道题全部错了,老师批语:“罚作五遍”。第二天,这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每道题都作了五遍。笔者发现,重作的五道题,大部分不对,可老师这次却全部判了对号。这种做法,其害处显而易见。由此笔者想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作业中写错了字,老师动辄就“罚抄十行”、  相似文献   

3.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我们许多老师的潜意识里仍残留着一个“固执”的观念:认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把“错误”当成学生学习的“可恶敌人”。甚至有些老师因学生数学作业做错了,还罚抄作业5遍、10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了而遭斥责的现象不绝于耳。这种不允许学生犯错的观念与做法,会导致学生对错误极力回避的心态,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也会使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不良学习品质,甚至会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大忌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顶牛”。近闻某中学师生之间“顶牛”之事时有发生。顶老师“牛”的那个学生,自然度日如年,检查写了一遍又一遍,还过不了“关”。顶学生“牛”的老师,日子也不好过:“这还了得,学生胆敢当众顶撞老师,太不像话了!”觉得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中丢了“脸面”,越想越  相似文献   

5.
我不听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的课。这类老师,上课就是念讲义,尽管字正腔圆,一字不差,却毫无发挥,也不和学生交流、互动。直听得学子昏昏欲睡或课堂上乱成一片,他居然连头都不抬,照念不误。下课铃一响,他夹着教科书就走,你想请教点什么都没机会。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把讲义发给大家,或者拿个录音机来放,师生彼此都省劲儿。我不听东拉西扯的老师的课。这类老师很健谈,课堂气氛倒是活跃,可就是讲课没中心,没重点,一笔糊涂账。而且还爱随意发挥,譬如“我在美国留学时如何如何”,“昨天和某大腕共进晚餐”等等。上语文课,他能扯到股票市场上,讲微积…  相似文献   

6.
2002年8月20日,山东省金乡县某中学初一(3)班学生徐某,因作文迟交三天,被语文教师李某责令罚抄24遍。徐某回到家里,从晚上6点一直到深夜12点也没抄完24遍,无奈给父母留下遗言,准备离家出走,幸亏被家长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第二天,徐某的家长领他去学校找语文老师,然而,李老师却持有异议,理由是: “罚抄”是我们学校管理学生旱已形成的习惯,而且效果很好,你的孩子被“罚抄”,是不服从管教的结果……学校校长也只说了句“今后注意实效。合理使用”而已。2002年9月4日,徐某的父母通过法律咨询,了解到学校及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教育法》和《教师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老师与学生之间就像父母与孩子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代沟”。并且师生间的代沟比父子间的代沟更容易产生,却更难弥补。因为父子永远是父子,相互间的了解远比师生要深,父母慢慢变老了,子女也渐渐长大了,子女长大后,会逐渐理解自己的父母,慢慢填平相互间的代沟。但师生不会永远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伊始,学校派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接手“差班”的语文课。该班纪律差,课不好上,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师生初次见面相互问好时短短的十几秒钟之内,就有个学生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老师不好!老师吃马草!”我的天呀,这是什么样的学生!竟然敢在课堂  相似文献   

9.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同时,也时常听到学生埋怨自己的老师“不懂他们的心”。这说明师生之间难以沟通,有隔阂,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代沟”。代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且撇开学生的方面不谈,单从教师这方面去找原因,主要是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教学水平不高,工作方法陈旧所造成的。那如何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四解”。一、了解。好的教师无不注重了解学生,“了解”是师生相互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诊治“代沟”病症必不可少的一环。要了解学生,了解什…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平时的评课中,常常会听到教师有这样的说法:课难上啊!课堂上学生没有配合好老师!这里说到的“配合”,大概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形成和谐而有机的结合,使课堂上既能放得开又收得拢,最终还能圆满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吧?  相似文献   

11.
办公室内张老师正在训斥三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今天下午放学前必须重新抄写50遍,否则……”王老师怒气冲冲地闯进办公室:“反了,反了,上课迟到,竞敢顶嘴,这课我不上了。”周老师接话:“何必与这些山猫野兽一般见识,昨天我班的王同学乱扔纸团,我让他吃了,家长居然还找到学校,真可恶……”校园内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  相似文献   

12.
师生代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些学校出现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氛围反而不如年轻教师的状况。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时代的变迁,学生与教师已经产生了代沟。师生代沟的存在让教师与学生对于课堂有了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了课堂氛围。要想避免这种状况的产生,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强教师、学生、学校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一名学生没按时完成作业,我批评了他,然后问他:"以后再不做怎么办?""打!"孩子的回答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在周会课上,我请大家出主意如何帮助那些犯错误的同学,把想的办法写在小纸条上。纸条收上来了,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可以让他罚抄10遍;生字默不出的,罚  相似文献   

14.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向家长诉苦:数学教师对班上没有背出某个数学公式的同学罚抄公式20遍,第二天检查到不抄或抄写数量不够的将罚抄40遍.这位教师还说正因为他平时这样严格要求,认真负责,才有数学平均分在全区名列第三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走近父母>的第一节,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本单元的主题是跨越代沟.因为进入八年级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方面比七年级时成熟了,而在人际交往中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渐渐出现了所谓的"代沟".解决代沟问题,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以尽快地适应新年级的学习生活,是八年级学生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单元通过第一课走近父母、第二课理解老师的教学,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尊重老师,主要目标是从情感的角度实现亲子、师生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很多老师上课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前设置了许多需要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与回答的问题,可是在课堂进行讨论环节时,同学们都显得不主动,不积极,特别需要同学们回答时,就更不积极了。这样一种消极的课堂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师生互动,影响了课堂气氛,阻碍了老师的授课进程,使老师精心设置教学方案无法完成,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成绩。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做一简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18.
杜孔三 《中学教育》2006,(10):38-38
杨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初一语教师,提起他老师都说他有点怪怪的,可以说他是一位“另类”老师。 第一,这人特“懒”。 刚开学就对学生讲,不要期望我给你们讲多少,不会先思考,再不懂可以讨论,讨论还不懂再问我。别的老师整日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而他却大胆放手,作业让学生帮助改,让校长最不能放心的是他还让差生帮着改;每节课的课堂测试的批改也让小组长给“代劳”了;别的老师给学生讲解生词,范读课,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许多交往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笔者听了很多课,发现一些老师对待学生的答问不够科学、积极。那么怎样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里学生的答问,使课堂真正做到有效、高效呢?就这个问题,笔者长期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有幸再次聆听了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猫与战争》一课,深深为他大胆创新、幽默有趣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一、教学语言轻松幽默,给学生注入思维兴奋剂幽默是一种雍容豁达的生活态度,虞老师把这种生活态度带进了课堂。课前五分钟,虞老师就和学生聊起了天:“你们什么时候知道虞老师今天要来和同学们一块儿学习的?”“你们有没有猜测过虞老师长得什么样?”“现在,活生生的虞老师就站在你们面前,请你们仔仔细细地观察虞老师,你所看到的虞老师和你们猜想中的虞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由此,在学生们充满童趣而又“肆无忌惮”的回答中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