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散文创作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拍好一部电视散文?前人不曾留下任何模式,更谈不上成熟的创作理论。在观摩学习他人优秀作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电视散文的创作谈点感受。 一、电视散文的幢文创作《选择》 电视欲文的创作,首先要选择(或创作)一篇好的散文,就像拍摄一部影视剧,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剧本一样。散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视散文作品的质量。 什么样的散文适合作电视散文的“剧本”呢?首先必须符合电视的特性。此外,傲文的文学性也是衡量电视散文“剧本”质量的重要标准。 有了一篇合适的散文,对创作一部电视散文可谓成功了一半。具体如…  相似文献   

2.
电视散文顾名思义即电视化了的散文。电视是它的外化手段、它的二度创作。离开“电视”这一载体,电视散文也就不复存在。综观电视散文的创作,屡有误区存在。许多创作者无法分辨电视散文与电视专题的差异与区别,将电视散文拍得像一部专题片,失去了电视散文所特有的空间感、诗性、设计性与故事性,将很有韵味的电视散文搞得寡淡无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李连泰 《传媒》1999,(3):35-35
“如何预测新世纪的散文走向,当下散文创作还缺少什么?”这是日前由中国作协创联部和《散文选刊》联办的’99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上各地二十余家报刊的散文编辑家们的共同话题。 散文缺少震撼力 光明日报《文荟》主编韩小蕙等认为,散文应是呕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风景·房间■士曾《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作者爱·摩·福斯特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一位别具一格的重要作家。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等大量作品中,长篇小说仅有六部,被改编成电影,并在中国上映的就有《印度之行》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两部...  相似文献   

5.
电视散文这种创作形式在电视荧屏上既是一个新兵,也是一员老兵。说它是老兵.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荧屏上就出现了它的身影。说它是新兵,是因为这种创作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被人理解,到了90年代,很多电视人意识到挤在狭小创作空间的尴尬,意识到多样化的蓖要,于是电视散文又开始热起米。从那以后,这种创作形式逐渐发展、丰富,各种题材、各种拍摄手法应运而生,直至今天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开花结果,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供电视同仁品评、研讨。但是电视散文怎么选题,如何拍摄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谈谈电视散文。  相似文献   

6.
人们喜欢散文是喜爱它的多样化和自由的体式。电视散文充分利用“视听”艺术的优势,集纯文字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夹叙夹议、书信、故事”等等样式为一体,舒展而热烈地扑向观众,送去一股前所未有的馨香。1992年起,我进入电视文化散文的创作,在杭州电视台艺术中心相继担任文学编辑、导演、撰稿、制片人等,拍摄了大量的文艺欣赏片,还拍摄了园林片《荷花节》、《走进春天》、《说西湖》等系列散文集共计220多部作品。这些片子揽括了艺术的各个门类(涉及了歌舞、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杂技、影视剧、园林、建筑等等)。《荷花节》、《走进春大》和《说西湖》记录了西湖风景点的大部分信息,被园林专家们称为“活的西  相似文献   

7.
牟青 《今传媒》2012,(7):141-142
艺术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文学与电视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电视散文这种荧屏艺术,更以语言精致、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节目形态给五彩缤纷的荧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甚至使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获得了提升。本文试就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的创作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进行思考,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8.
王喜民 《中国广播》2012,(12):79-81
电视连续剧《先遣连》2012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作为编剧之一,笔者记录了从一篇广播新闻报道延伸到一部报告文学再到一部电视连续剧,所经历的采访、创作、拍摄等过程。  相似文献   

9.
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并于1999年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 从此,电视散文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开辟了类似栏目,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散文是文学和电视手段的结合,以灵活跃动的声画形态营造文学意境,实现抒情、叙事、写景的有机融合。简单地说, 电视散文就是运用电视的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给散文配上画面、音乐等富于动感的情节,把文字表述形态转化为视听综合表现形态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相比是立体的、多维的,将语言文字、画面、音乐、音响等综合在一起,通过荧屏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有更大的审美艺术空间,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更丰富的艺术享受。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应该是“音、诗、画”的艺术交响。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两年,我们创作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文献纪录片《俞秀松》,另一部是文化纪录片《周家三兄弟》。《俞秀松》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周家三兄弟》浙江省优秀电视一等奖、中国优秀对外电视节目“彩桥奖”一等奖。作为作者,在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那便是电视纪录片务必求实、求真。一、求实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是真实地纪录客观的人和事,它主要反映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主流。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某个阶层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1.
过去,偶尔提及电视散文,在我们头脑中闪现的不过是《荷花淀》、《荷塘月色》、《雪梦》、《雾失楼台》、《朝阳与夕阳的对话》等那么仅有的几篇。而且,对“电视散文”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其实,早在1984年前后,江苏电视台就制作并播出了屠格涅夫的《门槛》等散文名篇,只不过由于数量不多,再加上电视散文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人们对它的认识、包括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它象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地方文艺”栏目陆续播出了一些当代散文,今年又推出了“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文先生近年来散文创作颇丰,从广为人知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到《中国文人的活法》,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李国文千字文》是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创作精华的汇集。这"千字文"不是一种新创文体,与历史上的《千字文》也没关系,只是适应现代报刊而兴起的以篇幅命名的文章类型,  相似文献   

13.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除却画面语言之外,有声语言也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态,这种有声语言主要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因此解说词的创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优秀的解说词和小说、诗歌、散文一样,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如《话说长江》《邓小平》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解说词,  相似文献   

14.
许一婷 《东南传播》2011,(12):156-158
电视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在电视界兴起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艺术形式。电视散文是文学散文的电视化,也是被电视化的文学散文。它的出现是电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一次绝妙的结合,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在文学散文的创作中,意境的营造是成功的关键,电视散文也不例外。追求美的意境是电视散文创作的出发点和衡量电视散文成功与否的重...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旗帜》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部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为线索,以《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党和国家文献为依据,系统介绍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18集理论电视专题片。这部专题片从最初的策划选题、修改脚本到播出,历时三年多。片子一经播出,就赢得了全国各地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好评,获得了比较高的收视率。可以说,《伟大的旗帜》的整个创作过程,不仅是主创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更是主创人员在专题片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和…  相似文献   

16.
电视散文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文艺样式一经诞生就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创作运用上的高歌猛进与理论挖掘上的相 对肤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尝试从诗性、诗意、诗化三方面入手,分析电视散文的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疆电视台创作的《热血铸警魂——人民的好警察赵新民》以全票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评价说:“《热血铸警魂——人民的好警察赵新民》是新闻专题的典范,可以做教材使用,是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 作为这部作品的参与者之一,我就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谈谈我们是怎么样争创中国新闻奖的。  相似文献   

18.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19.
书讯     
随着电视剧《金粉世家》的热播,张恨水这个名字一下子又回到了当下读者的视野中。他的作品一部接一部重新出现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张恨水热。其实,张恨水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散文家,他一生创作散文四百余万字。《绿了芭蕉》就是从其洋洋数百万言的散文作品中精选出的一本散文集。  相似文献   

20.
电视散文这种创作形式在电视荧屏上既是一个新兵,也是一员老兵.说它是老兵,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荧屏上就出现了它的身影.说它是新兵,是因为这种创作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被人理解,到了90年代,很多电视人意识到挤在狭小创作空间的尴尬,意识到多样化的重要,于是电视散文又开始热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