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克利 《精武》2007,(9):57-57
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太极拳理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实验,必须勇于开拓。祝大彤讲"松小指",穆克利说"脚下松",把"松"作为太极拳修炼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地提出来,为太极拳"松柔"的注解注入新的内涵,这是祝、穆师徒对太极拳"松柔"的新贡献。按照这个方法解决"僵硬"的问题,读者若以此求证效用,相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3.
孙国玺 《武当》2011,(8):23
"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最基本的要领。"沉劲"是太极拳运用劲力的最基本法则。在行拳过程中,如果不能放松,身体就会僵硬。身体僵硬,就会运转不尹;身体僵硬,在进攻时,就做不到快捷迅猛;身体僵硬,在防守时,就会顾此失彼。所以,太极拳各门派都特别强调和注重"放松"二字。无论各派太极,不管其拳法如何刚猛,没有不注重放松的。不能放松的拳脚功夫,在运用时动作就会僵滞,大  相似文献   

4.
李正 《武当》2011,(7):11-12
练太极拳一定要"放松",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入门都会听到太极拳老师强调的问题。然而,练习者往往会在这个"松"的要求下,变得更紧张,动作更僵硬,更笨拙。于是,什么是"松"?为什么要"松"?如何才能"松"?就成了太极拳练习者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它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道德修养等优点于一体,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很多专业著作中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层次理解的问题。太极拳中的"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之一",松"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松"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并阐明了松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理解松的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当今世界武术类运动中协调性最强的项目之一,练习难度非常大,很多人数年习练不见寸进,关键在于对太极拳松功的理解和掌握不得法、不全面、不到位,本文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松功的核心要义,旨在对太极拳爱好者提升功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8.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9.
高东祥 《中华武术》2007,(10):55-55
太极拳很简单,也很难练。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老师,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再有自己的勤奋苦练,一定能达到登堂入室之境界。在练习太极拳中要做到"三个明白"。第一谓之"心明";何谓"心明"?就是心里要"明白"。不管初学者还是练习数年、数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者,都要做到"心明",要明白太极拳的理论和她的运动规律,明白自身练习中已经解决了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与牛郎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习太极拳者中想练或已练牛郎棍者日益增多,本人就是其中一个。太极拳和牛郎棍有什么关联呢?师父曾一语道破天机:"以拳为本,以棍见长。"很简单,就是拳与器械的关系。拳种繁多,为何唯独太极拳与其较近呢?因为牛郎棍有的特点中"讲阴阳、重意念、走螺旋、发寸劲、练腰劲、气自然"等  相似文献   

11.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一门融哲学、心理学、力学、美学等为一体,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艺术。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先明理,后练拳,即由先"心知"而后"身知",只有经过无数次"体用结合"的练习方能领略太极拳神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在孩童时期就对武术产生了兴趣,开始了压腿.踢腿、窝腰、劈叉等基本功练习。在上世纪70年代,学习了国编套路长拳、刀、枪、剑,棍等。8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武术热,我又学练了简化太极拳等.以后相继学习了国家竞赛太极拳、剑和传统太极拳、器械套路等。  相似文献   

15.
李统乾 《精武》2007,(12):55-55
"推不如摸",这是一句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折射出了作者对太极拳的心态和背景,一句单刀直入的话大大丰满了太极拳推手的形象。遥想作者在与人推手时的英姿也一定是潇洒自如,本刊竭诚希望他能将太极拳方面的"拿手好戏"写出来奉献给读者,毕竟有效的经验,读者都愿意信受奉行。  相似文献   

16.
<正>一、破解越打越快的方法笔者经过多年学、练、教太极拳,发现很多初学者在练习时容易越打越快,以致练到后面像是在打长拳,有悖于太极拳"松、柔、圆、缓、匀"的基本要求,容易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也使太极拳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功能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7.
程克锦 《精武》2007,(12):46-47
如何使太极拳理论"大义乖"的现状得以改观,让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在现代取得本质意义上的突破和历史性的飞跃,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太极拳家不可推卸的责任。经验证明,在吸取理论营养的问题上,我们决不能轻易对任何人"剔抉"出的精义奥妙都采取囫囵吞枣、全盘照搬的态度,这样非但不能尝到太极拳的"甜头",而且还会走弯路,吃苦头。祝大彤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太极拳理论,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太极拳之路,在不乏学术追随者的同时,也有人认为祝大彤先生是以"己意进退先哲",这就引起了学术争鸣的高潮,这是一件好事。编者认为,能把陈、杨、武、吴、孙、和、赵堡、武当、青城各系太极拳传人们的智慧,凝聚到自由、平等探讨太极拳理论上来,进而促进学术的活跃与繁荣,使大家全面、正确地理解太极拳理论,这始终是推动科学发展太极拳文化,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本文作者与祝大彤先生一样,也是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太极拳名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太极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粤、港一带颇负声誉。寄来此稿时,程先生一再表示,"不为名,不想利,不是为所谓的笔墨争执,若能令读者有所收益,余愿足矣"。并承诺将在适当时机无偿公开一些珍贵资料,实是令人感动。请读者注意程先生的学术个性和他发起争论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各派太极拳各有其特点,但总的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笔者以为,要打好太极拳,应注意以下三四五。三松练习太极拳必须用心用意去练,而不是靠力量。意是指意会、意识等,是心理活动。用意练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三松。一是松心。所谓松心就是心要放松。练拳时,一定要手眼结合,眼看手,随手而转。用手和眼捆住意识,使思想集中,才能排除杂念、心态平静、心情放松。  相似文献   

19.
一读者发来E-mail: 我爱太极拳,但不爱学套路,只爱信手来练,随意比画,还爱推手。请问这样练习太极拳可以吗?  相似文献   

20.
周世勤  周梦华 《精武》2007,(11):I0001-I0002
李式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宗师和好友王兰亭等,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早年,李瑞东宗师从好友王兰亭(杨禄禅宗师的弟子)习练太极拳,从李老遂宗师习练戳脚翻子拳,还习练过少林拳械、八卦掌、心意拳等。李瑞东宗师以老架太极拳的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等捶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出李式太极拳。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多种门派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刚柔相济,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李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体松舒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