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宪民 《精武》2009,(9):4-8
李氏形意太极掌门人刘治良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怕学不会,就怕老师找不对。”  相似文献   

2.
《精武》2010,(3):13-14
李氏形意太极拳的系列文章在《精武》发表后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强烈支持,咨询电话和网站留言不断增加,借此机会我简单列举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和大家谈一下,但愿有不负众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吴宪民 《精武》2010,(7):2-3
说到李文奎先生的为人,他的同事是这样介绍的:“同事们都认为他稳定,有主见,敬业,认真,总之一大堆优点。”在淄博时,武协的白志刚老兄对我说:  相似文献   

4.
《精武》2007,(10):10-13
《武林》杂志从读者的视野消逝,令武术界的方方面面唏嘘不已……曾经为这本杂志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劳坚主编"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出于对武术事业的挚爱,劳主编向本刊推荐了不少优秀作者,旅美青年武术家张源侠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劳主编言及:"源侠后生可畏,文笔犀利、旷达,写的东西不是那种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文章。"下面这段问答,就是本刊对"大侠"进行采访的一段记录。  相似文献   

5.
吴宪民 《精武》2008,(3):38-39
问:韩先生摇笔鼓舌从事喜欢而实际不能以之为生的武术写作是为了唤醒那些迷失的武术爱好者吗?  相似文献   

6.
吴宪民 《精武》2010,(3):2-6
我早就觉得,这几年在深、港两地武术界声名鹊起的推广赵氏形意拳的赵宏伟先生,应该是我的一位老朋友赵希凤先生,只是限于音讯不通而无法证实罢了。因为从本刊读者来电,来信介绍的情况看,只有赵希凤的个性符合“擅长形意拳,精通按摩推拿与喜好以武会友,手上论输赢”,  相似文献   

7.
吴宪民 《精武》2008,(12):1-1
李紫剑先生的答《精武》编者问,到本期为止,已全文刊完。我想用放言无忌来评价李先生的一番快谈,也是恰当的。此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言一语,皆扫时弊,笔挟风霜,不畏武林短长,斗士风采,跃然纸上”。连载数期,争议较大,反响热烈。读者对李先生“乱攻一通”的武术情感,致电中有喝彩的,也有破口大骂的,甚至还有声色俱厉,频频质问本刊为什么要采访李紫剑,是不是拿了老李的红包等等?这些感触都是读者朋友的真实感受,不管怎样,以“把心交给读者”为办刊宗旨的《精武》,对读者的态度和建议都愿意欣然接受。  相似文献   

8.
吴宪民 《精武》2008,(6):14-16
陈广路这个名字,在大多数读者的眼里是非常陌生的,对于哈市武术界的年轻同道来说,恐怕也不大熟悉。然而,黑龙江老一辈的武术家,如陈再实先生、张继修先生、王连成先生、孙铭九先生当年都曾经器重他,对他表示关怀和敬意。陈广路先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得武林前辈的器重?他在什么精神的驱动下,沉寂三十年后又奋然提笔著书弘扬中华武术的瑰宝——天罡绵掌拳?乍暖还寒的阳春三月,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吴宪民 《精武》2008,(11):1-1
问:先生多才多识,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实属“多能鄙事”的人物。在这人人想发财、个个向钱看的时代,为什么先生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去挣,甘心一屁股坐在武术界的烂泥里呢?这些年是否动摇过?是否考虑过换个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宪民 《精武》2010,(8):3-3
整整百年的精武风光,为了弘扬宝贵的尚武精神,卢伟强先生和所有的精武人一样,始终都在时刻地激励着自己、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体现着作为一个精武人的自觉与价值。我想,若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信念与人性观念的支撑,精武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承担与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11.
吴宪民 《精武》2008,(6):17-19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既然已掌握了弘扬传统武术的法门,为什么迟迟不将其贡献给那些莘莘学子昵?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07,(8):22-23
功夫无止境,自觉亦无止境。武术家之所以成武术家的缘由,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继承要寻根问底,发展应敢打敢撞,一味地惟上、惟书、惟经、惟典,那不是独立思考的武术学者和大家,拳奴而已。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武术要继承,更要发展,更需要认真探索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批义无返顾、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卢忠仁先生是一位一生自觉从事武术理论、拳史研究的学者,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探索的前锋,他的"卢氏结构"名满武林。本刊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编者共计拟了二十四条读者关心的问题,向卢先生请教。当此七月流火,燥热难耐之际,这位耄耋高龄的老人不辞辛苦,欣然作解。所答问题一丝不苟,行文平实,准乎自然,力避空谈,令人肃然起敬。从他撰写的答语中,可以时时感到他的灵魂与武术的撞击,这是因为他在武术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知其乐趣所在,即知卢氏结构妙谛之所在矣。  相似文献   

13.
《精武》2007,(10):18-19
精武专访是本刊新开设的一个编者、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互动的栏目。不搏销量搏质量,旨在作一次有益的尝试——即通过编者与作者的问答,使广大读者一目了然,轻松地领略作者"言事有高识"的创作意图,并从中汲取教益。这个栏目首先得到了津门武术大家卢忠仁先生的鼎力支持,卢先生以论武术不随时俗,行文大有古风的风格认真阐述了卢氏结构以及萧氏八卦掌、宋氏形意拳的玄奥,文章一经刊出,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总算未令编者有将华章"明珠暗投"之叹!编者认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拳种的文章带给读者的"营养"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引领青年读者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的了解武术真谛。本刊在此诚邀各门各派的武术家们参与这个栏目,让我们共同把最新最美的文章奉献给热爱武术的读者朋友。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又是与大师级的人物对话,所问的问题达不到"大哉问"的境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讹、疏漏,在此诚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吴宪民 《精武》2008,(8):1-1
问:你的学风相当严谨,为传统武术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见解,可是为什么无人给予你正确的评价。为你喝彩呢?  相似文献   

15.
吴宪民 《精武》2008,(1):10-11
刘绥滨是当今武林最惹人注目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赢弱多病的东北孩子摇身变成了“当今蜀中武林一杰”和“青城武术掌门人”,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他这一生,注定要和青城武术血肉相连,是他用双手撑起了青城派,使青城武术这一最古老、最神秘的武术流派及文化现象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本刊近日对这个见证并发展了青城派的掌门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6.
吴宪民 《精武》2008,(7):1-1
作为轨迹拳开山祖师,李紫剑确实有不同常人之处。当本刊主编张朝阳先生第一次邀他作专访时,不知李先生是太“有骨气”还是在传媒面前“老于世故”,他并没有“漫卷诗书喜欲狂”,对《精武》的礼遇报以微笑,而是谦虚地寄来了一些能触发读者拳艺灵感的精品稿件,连载数期,便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赞扬,于是本刊旧事重提,“霸王硬上弓”对这个引曙光于武术界、播佳种在竹林、能在不自由中而能自由发挥的“狂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吴宪民 《精武》2008,(5):14-16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练大成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拳艺面目与神韵,这是林学伟先生拳学艺术上的一大特点。他在“大成拳教父”王选杰先生的拳法基础上.苦苦研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终于形成了个人的拳艺风格。据其师信阳大成拳家李照山先生介绍:  相似文献   

18.
吴宪民 《精武》2008,(9):1-1
问:很地道才会有味道,请问轨迹拳学的“味道”何在? 答:古人说得好“虽有佳肴,不食不知其味:虽有至文,不读不知其旨。”还有一个成语叫做“食髓知味”,可见“味道”这东西,要亲自品尝亲身体会才会感受到,一如蜜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品尝是永远不会知道甜是怎么一回事、酸是怎么一回事一样,味道是只可感受难以言传的。  相似文献   

19.
《精武》2007,(9):20-21
卢老答《精武》编者问一文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读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仅半个月的时间,本刊编辑部即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来电,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这一切均应归功于卢老回答的真实、深刻,淡淡数语,蕴蓄无穷。这证明卢老少时对武术直觉的思考,已得到科学方法之校正,所以他能给予传统武术最正确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治学方法立刻使传统武术放出空前的光彩,引起轰动,亦为编者意料中事。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10,(5):6-8
一、深圳读者来信、来电问:傅先生,看到您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读后余味犹存,总有爱不释手之感,练太极拳须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确实为我们练太极拳指出了明确功法方向,请问如何能练成"劲整"呢?呼吸是否应是正常的自然呼吸?"松"和"静"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