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文学史,有三篇同题论六国的文章,即苏洵的(《六国论》(下称“洵论”)、苏辙的《六国论》(下称“辙论”),李桢的《六国论》(下称“桢论”),一般说来,都可称为名篇佳作。但度长  相似文献   

2.
《六国论》有一句云:“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其中,“举以予人”不少参考材料均译为“全都把它强给别人。”有  相似文献   

3.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4.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选定苏教版为必修教材,人教版为选修教材,因此,“选文撞车”的现象偶有发生,特别是某些经典篇目。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几乎是中学语文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选材,苏教版将其放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后人之鉴”版块,与之配套的《读本》上选用了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将古今对接,  相似文献   

6.
【教情·学情】 浙江省必修教材选用的是苏教版,但却将选修教材定为人教版,这种“选文撞车”现象偶有发生,经典篇目更是难免。北宋苏洵《六国论》几乎是中学语文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选材,苏教版放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后人之鉴”板块,与之配套的《读本》是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将古今对接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自己总结与反思历史;专题彰显了鲜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选定苏教版为必修教材,人教版为选修教材,因此,“选文撞车”的现象偶有发生,特别是某些经典篇目。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几乎是中学语文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选材,苏教版将其放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后人之鉴”版块,与之配套的《读本》上选用了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将古今对接,  相似文献   

8.
微博     
《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似文献   

9.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古文中的经典,屡屡被选人语文教材,有关的鉴赏文章中对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目。对此文的评价,大家从来都是赞美有加,经常可见类似这样的评语:“《六国论》结构严谨,推理缜密,表现了极高的纵横捭阖的艺术结构特色。”可是我教了若干遍后,最初读《六国论》时的疑惑却愈发强烈了:《六国论》不是说理严密,而是破绽百出。现将我的浅见陈列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12.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苏洵、苏轼和苏辙,各有一篇《六国论》(以下分别简称《洵论》、《轼论》、《辙论》).“三苏”《六国论》均属史学论文,但各自的立论角度和文章风格各不相同。将“三苏”的同题文章试作比较,可能有所裨益。论“弊”是老苏的立论角度,作者劈头就旗帜  相似文献   

13.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15.
《六国论》向来被认为是“议论文的典范之作”,然而,通过详按事理,本文发现《六国论》论据部分或与史实有悖,或仅具片面性,或无法得到史实验证,论据缺乏足够的可信度;其论证过程也存在前后矛盾、强加因果等逻辑谬误,论证过程不够严密;论点未触及问题根本,以次为主,本末倒置。因此,本文认为,不可轻言其为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对此,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1.《六国论》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本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四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各单元的“赏析示例”只有一篇。《六国论》被确定为该单元唯一一篇的“赏析示例”.可见它在该单元中的示范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专语文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要.但工科中专课时偏紧,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把课文按不同的体裁分成若干“块”,每一“块”制定一个“的”.然后,按“块”传授知识,按“块”有目的、有系统、有实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本文以议论文本论结构的“块”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应用能力.我在教议论文本论结构“块”时,以苏洵的《六国论》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这“块”的理论知识.《六国论》的本论部分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第一层,“赂秦面力亏,破灭之道”;第二层,“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先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课本对《六国论》第二段最后一句“此言得之”是这样注释的:“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从这条注释上看,“之”被当做代词。“之”字在这里是不是代词?这句话的主语是“言”、谓语是“得”。“之”如果当做代词,那么就一定是“得”这个谓语的宾语。要证明“之”是不是代词,只看“得”在这里能不能带宾语就行了。注释以“得”为“对”是正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得”字条释为:“得到、获得。事情做对了。”“得”用“对”义,是形容词,表  相似文献   

19.
:《六国论》在例证中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文的论证力量 ,作为史论文教学 ,教师必须以史实为据 ,用挑剔的眼光引导学生熟读深思 ,把握主旨 ,使之“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相似文献   

20.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凶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