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体的运动及相互作用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当一个物理事物与另一个(或几个)物理事物在相同情景下产生的效果相同时,我们往往将复杂的物理事物转化为等效、简单、易于研究的物理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替换”.“等效”思想是研究和解决物理学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写好说明文,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是关键。下面我们结合《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具体来谈谈。下定义。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以便读者明确了解被说明事物的基本概念。《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介绍“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事物时,就采用了  相似文献   

3.
词义辨析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更动、变化”的意思。 “改变”指比较具体的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人为的意味比较强。 “转变”指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一般指较为抽象的事物的变动。它所表示的变化往往显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能力定位】事物的特征 ,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具体地说 ,就是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 ,特别是相类、相似事物的不同之处。如青城山的“幽” ,峨眉山的“秀” ,华山的“险” ,黄山的“奇” ,滇池的“阔”。写说明文 ,主要是为了把有关事物、事理介绍给别人 ,解说给别人 ,让别人获得有关的知识。但是 ,别人读了 ,了解得是否清楚 ,还要看我们是否抓住了事物特征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 ,写作说明文的最大难点一般不在说明顺序 ,也不在说明方法 ,主要在说明事物的特征。【要点阐释】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止一个 ,仔细观察、研究、分析 ,…  相似文献   

5.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体现着“质”与“量”的统一。人们认识事物,只有把握好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住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注意“适度”和分寸,就容易使事情“走火入魔”;把“度”凝固化,事情又往往难有起色。这是辩证法。高考复习更应...  相似文献   

6.
第一、引入阶段大家一定熟悉这样一句广告词:“假如失去联想,人类将会……”这句著名的广告词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注意,有两个要素:1,“有一定联系”;2,“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朋友比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进步已经逐渐使我们能够合理地理解外部世界了。这个所谓的“外部世界”事实上包括一切东西,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但是,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只不过使得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外部世界中还有着人类未知的事物,还有着人的理性尚未理解的事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是生活在一个“开放”世界中的。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往往遗忘这样一种事实:  相似文献   

8.
一、“和谐”内涵的文化解读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承袭和发展这一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和谐”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文化中“和谐”往往被认为是事物产生和生存的根本条件。史伯在原始五行思想影响下提出“和实物,同则不继”。《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哲学意义上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面的和谐协调乃“天下之达道”。史伯反对事物的单性,“声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10.
存在句     
<正> 01“处所(时间)词语+动词+名词”的结构形式,一般叫作“存在句”或“存现句”。其特点是:开头的名词性词语经常是表示处所的,动词是表示某一事物的存在、出现或消失,动词后面的名词性词语则表示那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动词后边经常带“着”或“了”或“过”;动词后边的名词一般代表无定的事物,前边往往有“一个、几个”等词  相似文献   

11.
张红宇 《语文知识》2002,(10):30-30
描写某一事物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做“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种特殊的比喻句,本体和喻体带有动态的情状,学生往往分辨不清,对这种比喻要从整体上把握。例如:  相似文献   

12.
办特色学校育世纪新人忻州市播明联校校长彭存文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十分重视事物的共性,而轻视或忽视事物的个性。对学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学生的衡量常常存在着“一刀切”、“一锅煮”、“一个模式”、“一把尺子量”的现象,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各个学校...  相似文献   

13.
在讲到比喻时,教师往往强调喻体必须是熟悉的事物,否则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一些书中也提出同样的要求,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就把“喻体要常见、易懂”作为运用比喻的一项原则。笔者认为,“常见、易懂”的原则不能概括所有的比喻,因为比喻除了说明事物、事理之外,还有“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黄、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文中有“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课本注释:“所溺,所溺爱的事物。”笔者以为此注不妥。“溺爱”意为“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适用于人,不适用于事物。《辞海》指出“溺”有“沉湎无节制”之义,如《晋书·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笔者认为,“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溺”也是此义,全句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受他所沉湎的事物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物理量的数量级决定了物质的属性和规律,物质状态的不同又往往表现为物理量数量级的不同。随着现代化科技突飞猛进,进行物理量数量级估算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进行数量级估算,可以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板图是形象简便的常用教学手段。不过,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到了应该“推陈出新”的时候了。下面试以低年级几篇常识性课文为例谈谈板图教学。传统的板图设计,往往只把教材中印证知识的插图搬上去。这种作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图是孤立的、“特写式”的,只是描绘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动点,不能俯瞰整体,从横向或纵向角度去展示事物的全貌、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系统论强调从事物的整体及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系统分析的显著特点是完整而不是零星地处理问题”。控制论则告诉我们:无序是耗散的根源,要减少耗散必须变无序的东西为有序。由此看来,如果从课文全局着眼,把事物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转化为一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诗歌多属于浪漫主义诗歌,往往借助于夸张来表现事物和情感.夸张这种表现方式不追求“形似”主要要求“神似”.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了极致美.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天生好动,天性好奇,他们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探究自然事物的本能和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好实施策略,因势利导,发展其观察能力。策略一:细致观察。细致观察要看到事物的细节,每一组成部分及过程的特点,以便得到确切的印象。小学生因受到其年龄和经验的影响,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到粗略的表象,难以注意到细微、巧妙的地方,往往达不到观察的效果。如《声音是怎样的产生》一课教学,有的物体的振动是明显的,有的则不然。学生提出“是否所有物体产生的声音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呢’”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我做了“鼓皮振动”…  相似文献   

19.
《简明现代汉浯》系93级文秘、英语等专业的必修课。本文对该教材语法部份的五个重点问题,作些辅导性的阐述。 一、词类划分 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些说法往往给人们以一种误解,似乎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划分出来的了。其实并不然,表示同类概念的词,它们的语法功能不一定相同。例如“争”和“打仗”都表示一种行为,但“战争”是名词,“打仗”是动词;“蓝”和“蓝色”都表示一种颜色,但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咏物诗多写弱小细微的事物,通过这些事物寄托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哀叹。杜甫往往采用借物达意、托物寄情等表现技巧,将心中之哀叹、悲悯抒发得中正平和,而这也正是儒家“哀而不伤”诗教的体现。杜甫还往往以嗔怪的口吻、拟人的手法“怨刺上政”,使怨情的抒发能够表现得“怨而不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